创新是一个团队,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动力源泉则是在不断学习中实践提高、在不断总结中学习。因此,倡导建设学习型团队、培养学习型人才、学习型民族对于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倡导学习之风,让学习成为恒久的“时尚”,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更不是为误国清谈提供“谈资”,其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是为了“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必须学出“眼明心亮”。要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还要深入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我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保证在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不动摇,不走偏。
“学以致用”必须学会“知古通今”。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历史沿革息息相联,学清历史,才能洞晓当今。现代文明跨入21世纪,最大的变化当属新观念、新现象、新问题每天以几何倍数裂变诞生,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要从复杂的社会变化中去伪存真,找出其实质变化就必须以史为鉴,加强对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在史册中找寻真实规律,在读史中明辨是非。脱离当代生活读历史是谓“书虫”,不读历史看二十一世纪的变迁也势必流于浅薄和浮躁。
读史,如观镜,黑白自明;读史,如亮灯,拨云见日。
“学以致用”还必须学做“百事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极速膨胀是当今社会的突出特点,它决定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个体素质、科技素养全面化的两个貌似矛盾的时代要求,各学科、各职业既分工明确又高度相连,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新科技都可能带来不是一个而是一批行业的变化,甚至会带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革。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学习,吸收最前沿的科技理念,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要求一个人百业通、百行精是不现实的,但是适应社会发展,必须注重把自己锻造成洞晓科技脉络的“百事通”。你可以不是每个行业的“行家”但必须“懂”行。
“学以致用”必须学得“身强体壮”。百川归海,倡导学习之风目的是为了以学习促工作。如果说一个自然人的基本道德是“孝”,那作为社会的“人”其道德底线是“爱岗敬业”,即对本职工作的敬重、尊重与忠诚。因此,要摆脱“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窘境就必须把对岗位业务、职务技能的强化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针对性、有实际性、有目标性的。要在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实践中树立“爱岗”是爱国、爱团体的最低要求,做好本职就是爱党爱国爱集体的具体体现的良好风气。在笔者看来,小康建设需要的是各尽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和谐社会呼唤的是人人恪尽职守,而不是怨天尤人。从一定意义上讲,懒散、敷衍的工作作风是彻头彻尾的“合理”又“合法”的“腐化”,其危害程度似毫不亚于“腐败”。因此,强化学习就要提倡以各种形式不间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从业技能教育,只有全社会各守其职、各精其岗;才能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全面进步。幸福、美好、有尊严的生活也才会渐行渐近。
学习,进步的动力源泉,创新的基本要素,对于民族、团体、个人的成长都意义非凡。为进步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为完善个人品格、素养而学习,这应该可以说是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在学理论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不迷失方向;在学史中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迷茫偏颇;在学习现代科技中把握科技发展脉搏,不落伍掉队;在学习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养中尽职尽责尽本分,不庸庸碌碌。把学习的目的明确化、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学习的内容具体化,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实在化,也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段碧蓉)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戴着耳机听音乐 骑着车子逛大街 危险!
下一篇: 又闻“上帝”变“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