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说“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这体现了党中央在提拔干部和用人上的英明,也说明了一些党政部门在用人上具有不能正确使用老实人的现象。
我认为,老实人即领导认可、群众公认、干活实在、待人诚实的人,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的人,是吃了亏还不计较的人,是特别听领导的话并服从工作分配的人,是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耽误工作的人,是出现问题只知检查自己错误从不推责任的人,是有真才实学德行良好的人,是把别人都当好人的人。这些人在单位的处境怎么样呢?一般来讲都是领导不想提拔的人,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些人不会巴结领导、不会随声附和、不会说好听话,所以经常是不会被“重用”、也就是不会被提拔的人。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老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在按这个道理办事。在一些人眼里,老实人竟成了“傻瓜”、无能者”的代名词,似乎吃亏是理所应当的,老实人不吃亏谁吃亏?这说明:不让老实人吃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把老道理再摆一摆,并努力拿出一些办法来。
大概说来,可以把老实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生的老实。这种人承传了先辈本分的基因,耳濡目染的是老实人、老实事,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做事任劳任怨、为人敦厚实在的品格,实诚有加、讷讷于语而又认真严谨、心热如火。另一种是修来的老实。这种人生性不憨、头脑不钝,是非观念明确,办事能力很强,不属于“天生的老实”一类,但把做老实人当成一种修养和境界,善于琢磨事,不愿琢磨人。无论哪一类老实人,我们的社会都需要,都不能让他们吃亏。
但令人遗憾的是,时下老实人受冷落、被亏待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依然存在:有的埋头做事、不事张扬,真正做到了把自己当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可是一有提拔使用、调职晋级的机会,却往往因为不会“闹夜”而“无奶可吃”;有的潜心钻研、心无旁骛,成为业务骨干、技术尖子,勇于挑重担,敢于打硬仗,但由于不愿提要求、不会讲价钱,常常被当做“螺丝钉”始终拧得紧紧的,还美其名曰“能者多劳”。这些事例实在太多。有几个朋友,在党政部门工作,任科长(主任)将近20年,在单位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能提得起来放得下,至于提拔的事也总认为,领导肯定会考虑的,领导一定会看见的,一晃年过五十了,去与领导沟通,领导说,你确实是个好同志,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的干部,你去找找有关部门,我没意见。相反,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聪明人”、能耐人”,却总是事情没多干、好处没少得。老实人吃亏、投机者得利,是对老实人的不公平,也是对投机者的纵容,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么扭转这一局面呢?
领导干部应更加关注老实人。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用在今天虽然不一定合适,但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对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如何对待老实人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强调不能亏待老实人。这些要求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识人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社会应更加崇尚老实人。老实人是吃亏还是吃香,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关系。过去人们结交朋友,选择的是老实人;办理事情,相信的是老实人;选人用人,看重的是老实人。现在,尽管时代和环境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多样,但崇尚老实人的传统不能丢,老实依然应当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否则,缺乏诚信,尔虞我诈,社会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崇尚老实人的良好风气,让老实人受肯定、受尊敬,让老实人能干事、干成事,让老实人少吃亏、不吃亏。
单位应更加重用老实人。一个单位是不是风清气正、能不能持续发展,与其怎样对待老实人紧密相连。换句话说,注重选用老实人、努力用好老实人,既是坚持原则、主持公道的需要,也是做好工作、推进事业的需要。一个单位真正重视用好老实人,才能激励人们愿意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需要指出的是,对老实人也应因人而异、量才而用,既不能求全责备,又不能不切实际。
愿所有老实人能够在新时代的前进中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张宏)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中元节:当街烧纸何时休
下一篇: “升学宴”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