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邱睿)昨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当晚,记者在我市多条交通主干道看到,许多人当街焚烧冥币纸钱,现场一片烟熏火燎。
22时许,记者在体育南街与五一东路交叉路口看到,环卫工人正在努力清扫马路两侧的纸灰,路面上留下了许多焚烧后的黑色痕迹。环卫工人杜师傅告诉记者:“今天的垃圾比平日要多,而且纸灰不容易彻底清扫。为去世亲人烧纸钱我们可以理解,但好多人都是烧完就不管了,任由纸灰到处乱飞。”
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市民,山西师大湖北籍的小孙同学告诉记者:“在我的老家,烧纸都是在家里或者去墓前,很少有人当街焚烧。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由于求学在外,不方便回家,就会选择一些像“网上祭拜”的新潮祭拜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家住贡院街的退休干部辛先生对于当街烧纸一事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这件事还是可以变通的,比如政府应集中设置一些焚烧炉,让人们在焚烧炉里焚烧;或者要求烧纸的人将烧过的纸灰自行回收,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短评] 中元节至。街头巷尾,火光摇曳;闹市巷陌,飞灰飘零……纪念逝者,传统习俗,本无可厚非。但其对环境卫生带来的污染,暗藏的火灾隐患,以及对城市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作为文明市民当主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与清明一样,中元节也是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用袅袅飞烟、粼粼火光传达孝子贤孙们对祖先的追忆与思念是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习俗,但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不期而遇时,冲突便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可否换一种思路来重新定位祭祀文化呢?毕竟,时代的列车在高速前进,文明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花一点时间,到逝去亲人的陵墓前种一株松柏、捧一束雏菊,或者在网络上写一段真挚的文字不是照样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吗?追思亲人的功德、才华和业绩,继承亲人未尽的遗愿,教育和鼓舞下一代继往开来,才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所在。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典型引路 助推“阳光行动”
下一篇: 从“不让老实人吃亏”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