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基础是人格尊重

2011-11-17 10:43: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二中学部分学生被安排在走廊上参加考试,此事经媒体以“差生被赶出教室,在寒风中考试”为题报道后,引起广泛争议。
近来,还有一些学校出现的“颜色标签”颇为引人注目。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包头一中学给好学生穿“红”校服,山东一中学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颜色标签”,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看不见的教育差别标识。学校有重点校、普通校之分,班级有重点班、实验班、普通班之别,学生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之属,农民工子弟“入学难”背后是户籍制度下本地居民、外来人口的待遇差异。
除了这些大的不公平,还有那些明里暗里透着的歧视和不公平。因为是差生,所以被老师的辅导班拒之门外,没有“吃小灶”的机会;因为是差生,所以座位经常被排在倒数几排,且每次轮换时还是坐在偏排位置;因为是差生,所以班里、学校举行各种活动时,总是稍息靠边站;因为是差生,所以上课发言时很少有被点到的机会,更多的时候是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一再提醒,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颜色标签”之所以为人诟病,不仅在于其简单粗暴的教育功利化倾向,更在于无视个体尊严和个性的等级制度,生生将本应在同一片蓝天下并肩成长的孩子分隔开来,给教育公平抹上了暗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最大的公平是教育公平”,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促进公平”作为工作方针之一写进了《教育规划纲要》。在现实的困惑与改善的努力中,教育公平的逻辑越来越鲜明:教育发展需要量的丰富,但更要有质的均衡;需要技术的升级,但更应立足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这是公平的起点和基础。
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实,五花八门的教育方法,不论是社会管理者还是教育者,都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的底色是公平。只有在公平正义的背景下,教育才会成为人人皆可攀援的向上阶梯,学校才会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乐园,我们的社会才能绘制出色彩斑斓的发展进步图景。(郭璞 柏东丽)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