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这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甚至”流入了深圳政府机关的食堂;“黑出租”,交通局严厉打击的同时,领导“居然”也身受其害。公职人员“甚至”也吃上了“地沟油”,交通局领导“居然”也碰到了“黑的”,说起来确实有些反讽。
“地沟油流入机关食堂”,奇怪吗?政府部门亦非飞地,又怎能自处于社会痛楚之外。既然口口声声声认“食材特供”,那么“中招”实乃迟早之事。同一市场内,无论一般民众,还是公职人员,注定面临着相同的风险。
人们之所以对“地沟油流入机关食堂”反响强烈,大概是因为这个结果具有讽刺意味。
按照社会分工,公职部门本是打击“地沟油”的核心力量,如今自己竟被“攻陷”,因而印证了那句江湖箴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人们曾经一度悲观地认为,那些有毒食品、不安全食品离老百姓很近、距公务员很远,没想到,蓦然之间,发现“地沟油”竟“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了政府机关的食堂之中,这是当地公权部门所没有想到的。正因为如此,在他们通报的措辞中,才特地用“甚至”加以强调。
“地沟油”流入政府机关的食堂,所折射出来的信息,无非是“地沟油”四处横流、无孔不入,已成公害。既成公害,那么公共生活的每个参与者,都难免受其毒害,这是常识。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也是公共生活的参与者,自然也就无法避免“地沟油”的危害,又何必显得惊诧莫名?除非,公权力悬浮在半空,脱离了公共的土壤,自认为百毒不侵。官方用“甚至”一词,俨然告诉人们机关食堂是“地沟油”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机关食堂都有“地沟油”了,世上还有什么饭店可以没有“地沟油”呢?其实,当前社会中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对现实疾苦没有切身体会。他们高高在上,成天混迹于各种报告,看到的也多是一派祥和景象。由此观之,公仆们只有深入生活,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算“在其位,谋其政。”同舟共济,这本是权力和民众在公共治理中的一种默契;同气相求,各种公共参与力量才能朝着相同的发展方向努力。但一个“甚至”,民众所感受到的却是同床异梦的失落。这种失落,恐怕不仅仅体现在“地沟油”的治理上,还体现在特供食品中,体现在官民之间的距离上。(郑轲 )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品质才是关键
下一篇: “爷”擦的不是鞋,是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