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在适当的时候取消“农民工”这一称谓。(1月4日,新华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他们是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安排上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低等现象长期存在。
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真的就那么重要吗?“叫什么其实不重要,但是和城市户口相比,不管是看病还是孩子上学,农民工能够享受到的福利还是太少了,如果能从改变名称开始让我们享受同等权利,那最好不过了。”听听听民工的心声,他们要的并不是华而不实的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在社会福利保障。有些要求甚至更低,不要辛辛辛苦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自己的血汗钱就行了。
“让外来工真正地融入城市”,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需要的是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真正使拥有农民身份的人从根本上不再受到社会歧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硬要说有人歧视农民工的话,那么他们歧视的并非是这个群体,而是这个群体中那些素质低下的人。候车室里长椅上躺的、夜市摊上三五成群光着膀子喝酒的、满口粗话脏话丝毫不顾及身边其他人的、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的、喝完酒用酒酒瓶砸路灯破公共设施的……种种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这个群体的形象。
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自尊。笔者斗胆设想,如果那些劳务工输出密集地提前对外出务工者进行一些基本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朝着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来转变,使其松散性朝着组织化的方向来转变,最终形成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素质高业务精的队伍,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可能会有人歧视,相反,人人人都竖起大拇指。
归根结底,不管是劳务工输出地还是输入地,最应该重视的是务工者的自身素质和福利待遇,这些如果做不好,改成什么名字可能到最后都是一样的结果。就像一条烂泥路,以前叫城壕沟,后来改成光明大道,如果路不修,改成什么名字走的都还是一条烂泥路。(文/郑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争做文明临汾人
下一篇: 心理畸形不能打着管教的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