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身体不好,在农村也没有医疗保险,这些钱,我想用来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如果还有多的,就拿来还房子的贷款。我就是想为家里人提供好一点的生活。我觉得这个想法比较像个正常人的想法。”就是这个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观点,却被一些好事儿者拿出来大肆炒作。既然是单位奖给吴菊萍个人的钱,那这些钱就属于她自己,怎么支配当然是人家说了算,一个家境不好的好人,为什么就不能过得稍微宽裕一点?炒这些事的人可能都不比吴菊萍过得差,也没见你们拿出什么钱来去捐赠吧?我们之所以设置各种各样的奖项,无非是想通过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的奖励机制,激励更多人以奖励对象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其实,对有突出贡献者奖励,这也符合市场经济原则。而当前这种获奖后“不得不捐”的畸形道德文化,势必使得那些获奖者的实际回报大打折扣,空有一身荣誉。事实上,像有的科学家为了某项成果孤独守候多年,甚至倾家荡产,有的见义勇为者为伸张正义身负重伤或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然而,他们却不能因为这些付出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现状,这种“获奖必捐”的伪道德文化,其反向激励作用又怎可低估?“一个人是否善良、是否有爱心,看关键时刻,比如她伸手救孩子的时刻。她拒绝作秀,又一次证明了她的真实!”这才应该是吴菊萍得到的最真实的评价。
从实际情况出发,吴菊萍伸手救人,造成自己身体骨折,在治疗与恢复之后,难免会留下后遗症需要继续花钱医疗。即便是后续治疗用不了这么多钱,那么将这笔钱用于其生活的改善、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又有何不可呢?如果做了好人,还要做圣人,非得“打肿脸充胖子”,冒着以后生活困难的风险将这笔钱捐出去,那岂不又是一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吴菊萍面对媒体,毫不避讳地称“这笔钱我自己留着用”,是一种坦然,展示出了与她伸手去接高楼坠落孩子时一样的非凡勇气。事实上,这也是吴菊萍诚实品质的体现。诚实也是一种美!(郑轲)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