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一个世纪性难题,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课题。在国内一大批贪腐分子“前腐后继”,而域外包括各国政要在内的贪腐官员也是纷纷“下岗”,还有的则被关进监狱,终老一生。官员腐败这个顽症犹如癌症对人类社会的威胁长期存在。多少人立志攻关而难见明显成效。随着腐败窝案的不断曝光,做官已经被不少人称为“高风险职业”。由此在社会中流行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人生就像飞机,不在乎你飞得多高、多远,而在乎你能平安降落。所以这“软着陆”便成为很多居官为政者的追求目标。可是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折戟沉沙的“飞机”一批批架次的出现,进而演绎到更高规格的“飞机”被不断击落,并连机身都烧毁。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以为,如果从古圣先贤的智慧里汲取必要的营养,也许可以为破解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一条好的思路。《群书治要·考译》(团结出版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汇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特别是从反腐倡廉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可借鉴的做法。
从家庭身体诸方面算清贪腐冤枉账。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说:“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守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要时刻告诫自己,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荫泽后代。要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祸及子孙,荫泽后代,贪官与清官给后人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而像有人总结的腐败经济学所言,一个官员正常的生存,至少可以使三代在三方面收益,这就是求职、求医、求人办事。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则断送政治生命,甚至连身家性命都搭配进去。成为《弟子规》里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使至少三代人在社会抬不起头。这样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记忆,是家人难以忘怀的痛,不仅是没有孝敬父母,而且危害家族。使祖宗都为此而蒙羞受辱。不要说共产主义理想,不要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从三代人的利益出发,贪腐也是一笔损人不利己的冤枉账。再则著名养生专家洪韶光亦言:“当官不要贪腐,贪腐能使你心跳加快。每有警笛鸣响你就会浑身紧张,心率加速。这样长期下去,对身体不好,对心脏不利。”也就是说,从健康出发,贪腐也是得不偿失。那么为什么世人有很多算不过这笔账呢?是他们连小学生智商都不如吗?是他们鬼迷心窍而不自知吗?非也。要害是什么呢?是他们没有像《大学》里所言的“明明德”“人之初,性本善”。被坏习气的阴霾笼罩。不是说他们从出生时就是贪腐分子,当他们从母亲十月怀胎后来到人间后呱呱坠地,当医院妇产科响起一阵阵婴儿哭啼的哭声后,没有人敢断言,哪个婴儿是罪犯,哪个婴儿是腐败分子。从那个时候,一张张粉嘟嘟的小脸,一个个吮着手指的可爱动作都是共同的。他们脸上绝对没有像古代犯人那样脸上刺字,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苟不教,性乃迁”。关键的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没有“教”的原因。而如何教呢?客观上而言,我们这个社会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多得无所不有,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所以有人就说,我们这个社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诚信。我们医学上有一个“大道至简”的道理,就是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给什么。如果我们也是一个社会医生的话,就要补德补诚信。这样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不学,不知道。”这个道是道理,我们要从教育入手,把古圣先贤的道理告诉他们。《群书治要·论语》里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而使他们知道孝和敬。“夫孝,德之本也。”如果像古代那样从小就学圣贤智慧,从小就学如何做人,知道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误区是什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那么就能扎下传统文化的根,就可以在任何事物,任何人面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基础打牢了,根扎好了,就能做到八风吹不倒,就能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不会迷失做人的方向和目标。而通过在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从小就能像孟子所言的“无善养吾浩然之气”“仁则荣,不任则辱”,特别是其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就不会茫然,就有了行为规范,而不至于误入歧途走向人生的反面。即使从孝出发为功利之目的,也不会去做贪腐之事。而现在社会上这种教育没有,所以才出现一系列的乱象。而教的含义是什么?是长善,救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功——修身。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错误习气,而只有把身修好了,才能齐治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才能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其为行规范,并有效防止贪官污吏的出现。
在选拔干部的标准上要剔除一些人为的元素。目前的干部体制下有一个大的弊端,那就是在选拔官员时,胆子大其实成为必备的条件。胆大被现代社会语言翻译为开拓精神,能打开新局面。而这些人的胆大,不是在有所顾忌有所规范的底线下,而是毫无忌讳,他们胆大到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敢做,而法律党纪都被置之度外。在汉代开始,传统的选拔官员办法是“举孝廉”,而这被长期沿用的选拔标准就已经把最起码的廉的素质包含了进去。而这孝廉二字基本就把做官的底线或者是基础奠定好了。小孝在家里孝敬老人,大孝孝敬天下父母,以至于人民,在加之有廉的素质,那么出现清官好官的几率就会很大。而现在不少的官员把胆大放大到各个领域,在干工作上有其好的积极的一面,能够打开局面取得成效,而放大到其他方面则是敢于捞钱——什么人给都要,不给就硬要;敢于要官——什么都敢送,不给就威胁。一切都以升官发财为宗旨,不达目的不罢休,阴招损招黑道白道不择手段。这些人没有什么底线,为了卑鄙的目的,党纪国法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些人没有任何敬畏,总认为前腐倒下者是运气不好,或者自己怀有侥幸心理;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前提下大踏步地向地狱迈进。这些人把商品交易的交换原则运用到官场上,陷入捞钱买官、再捞钱再买更大的官这样的怪圈难以自拔。至于这架“飞机”飞到哪里根本不去管,根本不按航空线路飞行,而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样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向堕落。还有在选拔干部时,我们其实有一个错误的做法,这就是把德这个最重要的标准完全政治化了。德才兼备,这个德其外延应该含有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只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其实忽略了个人的内在修养。这也就是大量带病提拔的最终原由。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警觉。干部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必须成为提升的基础条件。
传统文化的敬畏鬼神和因果报应是预防和治疗腐败者的良药。《群书治要·论语》中说:“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悔圣人之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已到必然要报。《群书治要·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初做那些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行贿受贿违法乱纪的事时,就有一种警示在前面。“只有积阴德为子孙,才是为长远计。”而你干的那些坏事现世报报到自己身上,现世不报报到儿女身上。这样就会使他们在做坏事时有所顾忌,有所敬畏。这一辈子做官是上一辈积的德,而这一辈子作孽,子孙必受报应。这种敬畏和报应之说非常重要,可以约束不少人的言行。使他们不敢不想再腐败,不至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我们每一个官员都能像《群书治要·阴谋》所言,“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憟憟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那么,在这种十分警觉的心理操控下的行为绝对不会超越人生规范的“矩”,也不会越过党纪国法的准绳。而只有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才能做到,从政时忙乱不说错话,繁杂不看错人,迷局不走错路;在事业上,职场升降无憾,居家温饱无忧,自我于心无悔。从而使其声誉达到身已远离江湖,名仍传播天下。
有人把监督作为防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等多管齐下,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法治健全上,也有人把反腐的希望寄托在贤内助甚至是下一代身上,(还有人把寄希望于情人和“二奶”)这些都不足取。有一则民间谚语曰:“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报载有一个清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是不忍,送钱送物给我们的,大都是连我们都不如的老百姓和小干部,他们送的钱物,很可能就是儿子上学的伙食费或赡养老人的冬衣钱。”这种来自良心的不忍,是发自内心的节制。《群书治要·后汉书三》里讲到一个故事,“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就是从内心上升到一种境界,而不是由外因起作用。而各种的监督和被一些人神话的制度约束,可以在客观上使其到不敢为、不想为,但是并没有从自己内心解决问题,而通过传统文化的扎根教育,能够使其在不愿为、不忍为的道德防线上再加一把锁,在自己的心里筑起一道防火墙。因为任何监督都是有死角和盲区的,都有监控镜头看不到的地方,所以从教育入手,扎下传统文化的根,才能编制预防腐败的天网。从而产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内心警戒线。才能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做一个清白人,明白官。
创造一个好环境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是做好反腐倡廉的根本性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人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一定会沉沦。《群书治要·管子》里有一段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如果我们没有从全民基础上的扎根教育,那么就不会养成一种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而今社会中骂腐败说腐败,到了自身又想腐败的,以及在不少人中间颇有市场的笑贫不笑娼等社会乱象,都在提醒我们,需要长期教育斩除腐败的社会滋生土壤和温床。《群书治要·礼记》里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通过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从长善救失开始,从每一个人都应当做到《群书治要·礼记》所提倡的那样,“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以及孔子所言的《君子九思》里的最后一句忠告,“见得思义”。使得我们全社会的成员都能够从起心动念开始修身养性,在生活细节中按照《弟子规》教诲的行为从身体力行做起,并通过长期熏修不懈努力,这样坚持做下去,就能通过扭转社会风气来制约贪腐官员存在的土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治理。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的目标就像《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在家是个孝子,是个好先生,是个好太太,是个好父亲,是个好母亲;在外是个好领导,是个好下属,是个好公民。当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当医生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医生,他在各行各业都是模范、表率,这个是圣贤。所以圣贤不是遥不可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真心的去敦伦尽分,达到圆满就是圣人。当然学圣人以前,在儒家的标准先学君子,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提升就变圣人。人心是改变这个社会民族命运的根本所在。而人心要改,最重要的要靠教育,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我们今天立志,就以孔子为榜样。经过几代或者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就能达到《群书治要·大学》里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廉,一家廉,一国兴廉”,这种大的气候形成了,不愁社会风气改变不了,不愁贪腐土壤铲除不了,而这样反腐倡廉就达到了其目的,政治清明就会早日出现,和谐社会就会尽早建成。(王庚星)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建设节水型城市势在必行
下一篇: 全力跨越 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