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2014-06-19 06:54: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日前,临开一中图书楼三层会议室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交城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德把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和一块见证临开一中课改硕果的牌匾递到了董事长郭凤云的手里。牌匾上写着“潜心搞课改,管理创一流,质量铸辉煌”,以此表达了他们对该校几年来坚持课改、追求卓越的敬佩之情。

自2001年全国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了把交城县打造成吕梁地区的教育大县,该县教育局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到江苏洋思、山东杜郎口、河北衡水中学参观学习。名校超前的教学理念、先进的课改模式为有效推进全县课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课改毕竟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山西电视台播放了临开一中课改的报道,这让他们看到了解决自身问题的希望,因而决定来临开一中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期间,交城县教育局领导就课改中的“高原”现象、小组合作及学案编写等诸多问题与临开一中初中部校长刘红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刘红学校长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构建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从校本教研的开展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多方面娓娓道来,为解决该县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切入点、结合点和生成点。局领导当即拍板,做出了组织该县800余名骨干教师分期分批来临开一中观摩学习的决定。

5月中下旬,该县120余名初中骨干教师分三批到临开一中听课、交流、研讨。

该县教研室主任畅谈了他在临开一中观摩课堂教学的感受。他表示,临开一中将山大附中的“学教稿”教学模式和运城横水中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了学生当下分数和长远素质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生长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各种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大幅度提升了。临开一中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三环节”教学模式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不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弘扬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学生身体的多个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可持续性。

其他人员也纷纷侃侃而谈。

该县进修校负责人表示,临开一中教研的最大亮点是能凝聚集体的智慧,真正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教稿的编写由个人主编到集体研讨,再到组长把关,最后定稿印刷。“三小”研究(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小现象、小策略)时,老师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小现象提出来,大家群策群力予以解决,并记录在案。在评课中,每个老师都能指出课堂中的优点、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评课的老师直言不讳,授课的老师虚心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校本教研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临开一中董事长郭凤云表示,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洒满汗水、凝聚智慧、收获希望的过程。愿双方在课改的道路上相互学习、加强合作、深入研讨,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