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家风:我家的传家宝

2014-06-19 07:24: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李繁森(右三)携女儿和外甥参与捐助白血病少女强晓琪活动。王兴国 摄

甲午新春伊始,央视一套别开生面地推出一个专题,叫“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通过对大陆各界及海外华人的海采,让受访者道出深埋于他们心底的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令人感慨颇多。

那么,家风是什么,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

日前,隰县李繁森家庭被省妇联作为“和美家庭”典型上报国家妇联,其家风传承故事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外婆持家尤勤俭 做人厚道成家规

李家祖孙三代都生长在黄土高坡的一个小山村——隰县寨子村。对于李家而言,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礼仪,然而“幼知伦理尊老爱幼、少须务正洁身自好、成遵孝道互助互爱、从业本分尽职敬力,常怀感恩之心、生活艰苦朴素、治家团结和睦、为人谦虚守信、自强不失家风”已然成为了几代人延续的习惯。这是家风的体现,也是父母逐代向下濡染,并不时加以训导而承传下来的精神风范。

从外婆开始,勤俭持家便成为李家一条未文之规,家人吃穿用度全部是亲力而为。李繁森清晰记得,外婆、外公和大舅、小舅、四外公、四外婆及堂舅、堂母共同住在一个老式四合院,二十来口人几十年一直都是和和气气相处着。母亲姊妹9个,加上表姊妹这一代共计42个,外婆家每年每天都有小外甥、外孙女吃喝玩乐、嬉笑打闹,甚至李繁森和姐姐的婚礼也都是在外婆家主持操办的,外婆和舅母从来没有为此红过脸、生过气。

那个年代缺衣少吃,但在外婆勤俭持家的感召下,一大家人遵循法纪、勤勤快快,生活虽苦犹甜。至今晚辈坐在一起,还常忆起外婆的仁慈、宽厚,对外婆的敬重之情溢表。

 

严父慈母身示范 良好家风下代传

到了父母这一代,李繁森兄弟姊妹7个能够长大成人、父亲能一心一意工作,和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厚道、包容分不开。小时候生活拮据,母亲常节衣缩食,但凡来了客人,她都会粗粮细做花样百出热情接待。母亲做家务和裁缝是村里出了名的,谁家有喜事需做被褥、衣裳都有求母亲,她都乐意帮忙,家里有个好吃的也要和左邻右舍分享。母亲常说:“吃亏是福、诚信是金”,让晚辈感触极深。

李繁森的父亲出身贫寒,完小毕业后,考入省立第一师范,由于战乱一直随学校颠沛流离。他1948年参加教育工作,为隰县较早的红色教育工作者之一。他一辈子视教育为生命,始终勤勤恳恳地坚守在一线,多次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标兵等称号。父亲是个勤快人,每住一处,周围的路、院、厕所等卫生,他一人就全包了,星期天的全部工作是种地、种树、种菜。父亲离休后常有同事、学生或当年跟过他的老师来看望他。有一个北京知青在父亲手下当过老师,在相隔半个世纪后,还给父亲寄来一封感人的信,信中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当年在黄土中学让我感到温暖和不能忘怀的是李校长的长者之风、仁者之心和关爱青年的真诚之意。你是我在黄土遇到的众多领导中最宽厚仁慈的长者。尤其在那个只讲斗争、不讲人情的年代里,遇见一个好人太难了。”这封信足见父亲的宽厚善良及对晚辈的关爱提携之情。正是在父母的深情感召和言传身教之下,李繁森这一代懂得了德行的重要。

 

兄弟助人人称赞 赠人玫瑰有余香

李繁森的三哥李建生是正连级军转干部、二级警督,现任隰县交警大队副科级侦察员、事故中队队长。他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因表现突出,多次荣立三等功,获得“学雷锋先进个人”和“先进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不仅是全家操心最多的人,也是堂姊妹大家庭和表姊妹大家庭当中的“组织部长”,谁家有事都少不了他的帮忙。父母亲在三哥家生活了12年,老人的生活琐事、大病小病都要他操心,他从无怨言。在工作中他多次助人为乐,救助事故中受害的老人,侦破重大逃逸案件,为死者伸张了正义。媒体曾数次报道他的事迹。

54岁的李繁森原来是隰县城建局下属建材公司的职工,自2003年从事媒体工作以来,通过他的组织和推荐,临汾各类爱心企业和社会团体向贫困学生和家庭捐赠了上万套图书和报纸、杂志及读书学习“爱心卡”,成功救助了吉县西关小学的白血病患者李福荣和侯马市弃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小甜甜。2010年,9岁的小文涛被确诊为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听到这个消息后,李繁森和临汾企业家联合会、《临汾晚报》的同仁一起,发动了一场募捐及义卖义拍的活动,最终为小文涛筹得善款80余万元。最近,他又投入到救助襄汾赵曲中学患白血病的女学生强晓琪的公益行动中,四处呼吁、奔走不停。在他及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为强晓琪募捐38万余元善款,由他亲自交给强晓琪父亲并签字确认。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淡淡一笑:积德行善、扶贫帮困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妯娌孝老种福田 不是亲女胜亲女

李繁森的父母双双八旬以上,母亲卧病在床已快4年,父亲时有毛病,他们兄弟姐妹无人嫌弃悉心照料。尤其是妯娌五人、姐夫两人,不是儿女胜似儿女,倒屎倒尿无怨无悔。

李繁森的妻子王小红,尽到了如亲生女儿般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孝敬。她专人护理二老近4年,每天晨起从给老人梳头洗脸、穿衣搓身到一日三餐的喂饭喂药,晚上的陪床、刷牙、消毒、翻身,每天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均一人操持。最让人感动的是老母亲上了火大便不下,她就拿手抠,老人大便后弄脏身子,她都用水清洗,再敷以爽身粉。老母亲每年都要多次住院,每次都在半月或一月以上,住院期间每晚都由她陪护,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为了给她一些休息时间,白天姊妹们也轮流去陪护老母亲,努力做到尽心尽孝。

 

侄女妮柯有志气 “隰县好人”美名扬

李繁森这一代人对于善心孝道的言传身教,无言地熏陶着下一代。

李妮柯是李繁森的侄女。她从小就听话懂事、品学兼优。12岁那年,她患上了严重的脊椎硬化症。七年多来,发病时给她带来的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视力模糊,以及钻心刺骨的针灸和电击,长期服用的中草药、大量激素的注射,给她幼小的身体带来无情摧残。

为了帮助爸妈偿还治病欠下的巨额外债,妮柯忍着剧痛参加残疾人计算机培训,后在网上找到一份帮人打字的工作。可惜不长,她的一只眼睛什么也看不清了。原来,像她得的这种病,是根本不能在电脑前工作的。后来她又在民间文化专业合作社做手工编织,每月能挣到六七百元,还利用休息时间编织一些手工艺品送给亲戚朋友。去年,她被县残联聘为“亲情一家人”工作指导员,负责城区残疾人调查登记,每到一户她都详细做好记录,每一项都亲自核实,受到被访残疾人家庭的称赞。2013年,在“感动隰县”年度人物评选中,她高票入选。

编后:家风的说法古已有之,直至如今,“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依然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本文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风不仅仅是追寻和实现上辈们对我们的教诲和期望,同时也要求我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为下一代做出良好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这样一代受一代的影响,一代传承一代,后代才能在良好家风的土壤里,一步步成长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让我们每个人都做良好家风的继承者和传承人。

本报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