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开除不是好办法

2012-10-25 09:3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不久前,到一所民办学校采访。负责人告知,学校的纪律非常好,今年打架斗殴的事件明显减少。笔者好奇地问,如果遇见打架斗殴的事,学校如何处理呢?负责人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去年光开除的就有二十几个。说者洋洋洒洒,听者心内揪揪。
又几日,某位家长找上门来,原来,他的孩子与其他学生发生了打架斗殴事件,老师为了惩罚孩子,说啥也不让上课。虽然托关系几次找人,向老师赔礼道歉,无奈老师态度强硬,孩子至今仍未进入课堂。说此话时,家长还有些愤愤然:孩子错了,该怎样罚按规定来,可为什么剥夺孩子上课的权利?
由此,想到一句话,学校、老师本是要以教书育人为首要任务的,却何以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有了错误,动辄停课、开除?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笔者知道教育工作远非想象中那样美好,尤其在当下,成人世界乱七八糟的东西势必影响到孩子,问题孩子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笔者始终坚信——学校就是为了育人而办学的,只要能给予引导,只要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绝大多数孩子还是会一点点改变的。我们应当给每一个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开除、停课绝不是办学的初衷。
当然,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不开除也应该有个底线,学校毕竟还要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底线是什么、在哪里。当一个学生不听话了,怎么办?当一个学生犯错误了,怎么办?当一个学生严重违纪了,怎么办?当我们的“权威”受到挑战了,怎么办?解决好了,既能“育人”,又维护了“规矩”,还守住了“底线”;解决不好,既不能“育人”,又羞辱了“规矩”,还可能葬送“底线”。而人的问题又极为复杂,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怒而“踢猫”。
“解铃尚需系铃人”,要想解决学生问题,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祛病抽丝。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爱心、耐心,还需要一些技巧,甚至一些小小的手腕。只有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做他们心灵上的朋友,孩子才能如我们所愿,一点点向健康成长的方向靠进。这个度的把握,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好好思考、好好摸索,而其中经验的总结、实践的探索更是珍贵的财富,将会成为教育人最重要的成果。
教育,是先育后教,就像“教”这个字,一个“孝”一个“文”,要在孝上做文章,孩子孝敬了,有道德了,就会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也就教好了。希望我们的学校都能把育人放在首位,莫轻言停课、开除。

  (郭璞)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