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村民的“精神粮仓”

2012-10-26 09:3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眼下在咱常家村里,普遍都认可书能治愚这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前些年,大家靠勤劳致富;近年来才意识到要靠头脑致富,靠新科技快捷的奔好日子。我看正如老戏《三娘教子》中唱的那句词,若知书中黄金贵,夜点明灯下苦心,农家书屋就是咱‘下苦心’的最好去处。”近日,在曲沃县高显镇常家村农家书屋对笔者正儿把经说这话的人,是村里近70岁的老党员张克云。
当时,阴沉沉的天空飘洒着蒙蒙秋雨,前来泡农家书屋的村民比往日多了好几成。张克云就是前来看书并准备泡书屋的人之一。常家村党支部书记王立军指着一位为大伙忙前忙后的女青年说,她叫肖艳芳,是支部党员,农家书屋的专职管理员。她的电话号码对全村人公开,每天谁想看什么书、或者借书、还书,随时可用电话预约。支部、村委干部轮流在书屋值班,协助肖艳芳为读者提供无偿服务。
常家村农家书屋建立于2009年7月,建成至今,支部村委就把农家书屋建设当做文化民生工程、希望工程、致富工程来抓,在“建”上下工夫、在“管”上做文章、在“用”上动脑筋,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村民获取知识、推广科技、文化娱乐、文明传播的最佳场所。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村两委干部不遗余力为书屋建设创造条件。在村委会办公楼腾出一套80平方米的房间专设农家书屋,配有10个书柜、3座书架、3个报纸杂志架、1张大型阅览桌、10把座椅,并且配置了投影仪、DVD、电脑等软件设施。书屋现有图书1400余种,2500余册,涉及文史、政治、哲学、经济、科技、法律、健康等类别;报纸杂志3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多张。平均年借阅、观看量都在1200人次以上。
常家村的农家书屋,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营造出村民浓厚的学习氛围,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坚强阵地。这时,正在桌旁浏览书籍的汽车运输专业户史俊豪、铁水民,正开办着超市、商铺的王树智、吴海亮纷纷对笔者说,书屋激发了他们读书、看报的浓厚兴趣。无论在机车保养修理,还是在了解掌握顾客心理、商品经营方式等方面遇到什么难题,他们都会来农家书屋取经、寻求答案,书屋为他们增收奔小康提供了便利条件。听着大家的议论,正在看书的张克云老人也不由得摘下眼镜,笑道:“朱子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可见,多读好书,多看报纸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明智,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常家村民得空就来泡书屋,大家亲切地称农家书屋是“精神粮仓”。

(通讯员 上官建国)

  【责任编辑: 张君宇】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