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泗洪县修好的多条柏油马路,即将正式通车,却在夜间被大卡车拉土覆盖,种上了黄豆。江苏宿迁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盖路种豆”事件涉及的部分土地是今年国家土地例行督察时发现的违法用地。泗洪县交通局长说,之所以出现马路铺土的现象,是因为整改复耕需要。(7月27日《长沙晚报》)“铺路种豆”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公众一片哗然,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宿迁市委、市政府和宿迁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快速介入,积极查处,迅速发声,在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其高效履职、认真办案的作风值得肯定。然而,铺路种豆”式整改却让人忧心。曝光“马路种黄豆”丑闻不难,查处一两起类似个案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在乎群众的“脸色”,把群众的监督、评判作为第一尺度。
事情被媒体曝光了,只要沾边的部门都出来了,修路的时候都在做什么?为何要等到劳民伤财之后才现身?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荒唐故事,在现实中已多次上演,成为“下级欺骗上级、地方敷衍中央”的拿手好戏。如2013年,江苏南通港闸经济开发区为逃避国土资源部卫星遥测检查,在非法建设的场地上刷绿漆、盖土播种、安装军事伪装网等,将建筑工地伪装成耕地;2012年,山东枣庄市中区西王庄乡周边一些非法占用耕地的水泥厂、化工厂,为应付卫星遥感监测,将黄土撒在水泥地面上;2011年,湖北襄阳市双沟工业园为躲避国土卫星监测,在新修的水泥路被填土铺薄膜,撒下种子种菜……这一次,江苏泗洪县搞出的“马路盖土种黄豆”戏法,手法与上述几个案例如出一辙,其掩盖违规违法事实、以求蒙混过关的动机,可谓昭然若揭。
既然是“应付国土督察”,那这路修的肯定有问题,为什么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要在错误已经形成事实之后再来想办法应付?既然没有通过审批的工程,那修路的钱从何来?是地方垫资,还是工程老板承包?而一纸整改,又将这“白花花”的银子覆盖在黄土之下,受损失的又是谁?谁又该为这“未批先建”的错误“买单”?最终掏的还不是民生的“口袋”!省道未获批即实施改建工程“始作俑者”难辞其咎,必须严惩“以儆效尤”,“铺路种豆式”整改不应是个“黑色幽默”,掏了民生的“口袋”,伤了民心的“重复工程”、失策工程”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反省、反思,引以为戒才能杜绝类似荒唐“闹剧”重复上演。(郑轲)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给见义勇为者多一点豁免和宽容
下一篇: 碰瓷有风险 且碰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