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习难改,更要改

2013-01-12 09:03: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平时,我很少下厨,也甚少买菜,偶尔买上一回,却总容易“丢三落四”——因为已经买了好多菜,手里拿着几个兜子,给菜贩交完钱,转身即走,待到回家后,才想起放在菜摊上忘拿了,于是,又匆匆赶往“事发现场”,但多是看到菜贩摇摇头,一脸无辜的茫然。

这事怨不得别人,不见得就是菜贩将我的菜“私吞”了,有可能是其他顾客“误拿”。总之,市场人来人往,有谁能时时刻刻留意“这兜我的,那兜是你的”。久而久之,再遇到此类事,我便不再相信还能找回“失物”,索性就再买一兜,反正没几个钱。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否认判定”究竟是何时产生,不得而知,但是其的的确确已经存在于我的处事方式中,而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也为数不少。

不相信,并不是“怀疑一切”,它不是一种处世哲学,而是一种处事哲学。人是社会的人,在遇到问题和坎坷时,我们会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免下次犯错、吃亏,或许我们防范得有些偏激、保护得有些过分,会疏远那些曾经有意、无意欺骗过、伤害过我们的人、会警惕那些以往吃过亏、上过当的事,这也情有可原。

然而,最让人心寒的是:有一些人会将身心蜷缩在带刺的壳中,时刻警惕别人对他图谋不轨,他们听到搀扶起老人后能惹来麻烦的消息,会对所有摔倒的求助者敬而远之;他们看到某一红十字会聚财的报道,会将所有爱心事业都比作“郭美美”之家;他们对一些有悖常理、道德之事,会迁怒于社会体制的缺失和群体人性的泯灭。

总之,当猜测质疑和主观臆断成为了“积习难改”又听之任之,那么“假想敌”式的交友处事“真理”就会被无限放大,转变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危机。

一位老者曾说过“积习难改,更要改”。在倡导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今天,仅仅依靠这种“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法则和寄望于“他人首先表示诚意”的方式显然难以实现。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大胆地迈出坦诚相待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