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选,主要是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4日《华商晨报》)
前不久还在为研究生敢于放下身段,从环卫工做起的勇气叫好,等一切尘埃落定才真正看得清楚,原来更多研究生、本科生是奔着这“编制”而来的,这不免又令人深思。
“编制”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受体制所限,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只要是在编人员,就意味着有一份待遇好,工作体面、发展稳定的工作,所以编制成为铁饭碗的象征。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历经数次人事制度改革,声称要打破铁饭碗,并先后出台了多项考核制度,但作为体制内的在编人员,仍让许多人梦寐以求。
王洋作为一名研究生同样有着这样的向往,用他的话说:我老家是省内的一个农村,现在都没有直达的火车,而是要坐7个小时的客运,虽然我现在是学校的集体户口,但打工的地方都没办法把我的户口落到城市,户口的差异带来的是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作为无数待业大军中的一员,我们不能说王洋的追求有什么不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通过这段直白的话语,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困惑何在?影响他们就业择业的因素何在?户籍、福利、待遇、环境、子女教育等等,所有这些话题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体制内外难道就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编制”和分工无关,定义为“身份”更恰当。 因为有编制,一些人可以常年不上班,照样领工资享受待遇,而那些每天踏实上班,爱岗敬业的人员因为不在编制却无法充分享受对等的福利待遇,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因经营状况不稳,使得很多大学生时常有一种漂泊感,有些用人单位受政策所限,无法给员工办理户籍、社保等手续,所有这些与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都是造成编制吃香的根源。否则,为什么每年的公考大军日益庞大?为什么有人放弃10万以上的年薪要考公务员?为什么王洋至死都要进“编制”?
面对公考热,专家坦言对国家发展并非好事。“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勤政务实的公务人员,更需要富有创造力与实干精神的来自于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体制内的“编制”必定只属于少数人,我们不能让所有人都有编制,但各级政府可以努力让体制外的“非编人士”有更多保障,有更多公平的待遇,也让他们的心理有更多安稳。只有体制内外的差异缩小,人们才能更加冷静地面对“编制”,才会有更多青年人敢于、乐于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给实干者加分
下一篇: 都是“看病贵”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