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促销“打鬼子”与铭记历史有半毛钱关系?

2014-07-29 20:12: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4年7月28日,山西省太原市柳巷商业街一家商场为了促销,让店员身穿“八路军”服装,手拿大刀、枪械等道具,在商场内上演了一出出“八路军打鬼子、抗日游击队”等画面,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据商场主管介绍,自“七七事变”纪念日后,商场就延续了这种“抗日战斗”主题式的促销方法,可以让顾客铭记历史。

翻看相关的几幅“打鬼子”图片,我不免心生怀疑,这样的商业促销究竟与铭记历史有多少关系?显然,不管是策划本身值得商榷的立意初衷,还是商场内格格不入的“抗战氛围”,抑或是现场演员满脸笑意的滑稽表演,都让人有理由相信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历史不应忘记。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或者上溯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乃至更早,七八十年前日本侵略者在神州大地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怎奈彼时我国力疲弱,加之内部政争,唯有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无数先烈付出鲜血生命、无数同胞葬身日寇铁蹄屠刀为代价,方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展现历史,警示广大民众时刻不忘苦难,是当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将抗战题材视作创作源泉也就无可厚非。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荧屏上抗战剧比比皆是的原因。

然而,铭记历史首先需要敬畏历史。作为不曾历经那段血与火岁月的今人,我们理所应当地追忆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先烈,但前提一定是心怀敬畏,即便影视剧作品的艺术虚构也不应无厘头。恰恰相反的是,当前的一些艺术作品滥用所谓的艺术处理手段,其塑造出来的我抗日军民往往武功盖世、刀枪不入,而日本侵略者则个个猥琐愚笨、不堪一击。这些不仅与史实背离,也很容易使青少年将抗战理想化,既而对一场战争如何会拖延八年产生疑问。历史充满着屈辱和沧桑,这种屈辱不应演化为后人精神胜利法式的欢娱,这种沧桑也不应被描摹成自欺欺人式的无关痛痒。商场促销“打鬼子”的做法,不过是假借了热门的抗战题材这一“形”,让国人看起来无厘头,恐怕让域外人士看了也觉得荒诞可笑,归根到底与铭记历史八杆子打不着。

历史及其中的人物不是可以任由把玩的玩物,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亦非儿戏,无论是牵强附会的恶俗商业表演,还是泛滥银屏的抗日雷剧,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轻蔑,对先烈的污辱。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