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一省份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统计结果令人震惊:1068个!这个厅局的人员每天就要参加近三个会议,结果厅长不够副厅长顶,处长不够副处长顶,怪不得开得会议召集者自己都受不了。讽刺的是,这个厅局还不是所谓的“最重要部门”,否则,估计开会数量还得“涨”。(2月20日新华网)
记者调查发现,一项工作往往是省长开完市长开,县长开完镇长开,最后到村里,还是开会。同样的一项工作内容,县里居然要开四个会,先是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再是县政府扩大会议讨论,再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最后召开全县干部大会传达。一些干部戏言,端着茶杯开着会,一天就过去了,再一开,一年过去了。
过多过滥的会议不仅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太多的时间被会议占用,因会议传达而迟缓,造成整个工作的进度受阻。经常遇到这样事情,某些政策省里已经开会明确了,可是地方部门却迟迟不见动静,原来是地方部门还没有开会,还没有专门下文。会议已经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甚至养成了“开会落实”依赖症。
事实上,开会的内容会前大都已经印发了文件,很多领导就是照着文件念,一些基层同志各地辗转,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也难怪会场上有“开小差”的。几年前《半月谈》曾曝一县官当年参会上千场,无奈找人代开。
会议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务实高效,把更多精力放在落实上。记者提到的浙江省的做法就很好,该省从2004年开始“平安建设”,这是浙江省委重大战略之一,但每年只开一次会,其余时间则以督查、落实为主,效果同样理想,目前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连续9年保持较高水平。
尤其在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办公技术应该充分利用在政策传达上,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让政策直达基层,直达群众心中。只是,一些地方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好像不开会就不能体现领导权威。网民王祖哲认为,明明有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传达政策何其容易,为什么要开会?我的理解是:开会是一种“巫术”仪式,为了强化权力关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将会议形式化、功利化,再好的政策,再务实的内容也会演变成空谈,只有将精力和智慧放在会场外,放在落实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会在基层生根发芽,让百姓获利得实惠,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又到春耕时 节后莫等闲
下一篇: 传统节日应该文明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