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被缩水 何止一人受伤害?

2013-03-15 10:32: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深圳一个家庭自1993年始,资助1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孩子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收到。(3月11日中国网)
    又是一则足以引起公愤的新闻!爱心就这么被无耻地愚弄,原本就脆弱的信任又被泼了一瓢冷水。我不知道,倘若不是双方面对面提及,二十年前旧事的内情是否会一直被隐瞒下去。我也不知道,当被蒙在鼓里的受捐者心存感恩、捐助者倍感欣慰时,当公众为“手拉手”助学活动叫好、为一对一资助感到满意时,伸出罪恶之手的那些人是否在角落里淫笑?我知道,这世上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好心善意被欺骗和耍弄。
    400元,放在上世纪90年代,放在老区井冈山,放在一个贫困家庭,它可能会因此改变一个小学生的命运。然而,400元减40元等于360元,九成捐款的被“克扣”使它并未发挥最大的效用,肇事者”是何等的贪婪,行为是何等的无耻!时隔近二十年,追查责任人也许还有必要,但这些受助贫困小学生已经不能再回头选择。
    这个时候,我更加明白了一些身边朋友的选择。他们宁愿亲自驱车,翻山越岭一路颠簸地将捐款或物品递到受助者的手中,也不愿意通过一些慈善组织转赠这份爱心。我想,这倒不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公益慈善机构统统都有黑幕,只是“九成捐款缩水”这类偶发的负面新闻太具扩散效应,它往往由点及面,由“肇事”部门或个人殃及整个系统,从而集体失信于人。
    当贪婪染指善款,哪怕从中攫取一分一毫据为己有,都是对受助者的利用,对捐助者善意的欺骗。就整个慈善事业而言,受到的伤害虽然未必如个人那般感受切身,但它的影响更为深远。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700多亿元,与前年相比降幅超过1成多。除了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之外,业内人士也直言,不得不承认,郭美美事件后慈善问责风暴的滞后性,对个人捐赠的热情有一定影响”。
    在人的贪婪本性与公益慈善存在漏洞的双重作用下,才会发生400元捐款缩水九成这样荒唐的事情。正是善款使用中的种种不透明,也才会使内情被尘封了长达近二十年。当前,比追责更要紧的是找出问题究竟出现在了哪个环节,并千方百计地堵住其中的漏洞,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追踪,不给钻营者留下空子。否则,这样荒唐的事情还会接二连三地上演。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