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了好几篇关于百善孝为先的文章,总的体会就是:为何以孝为百善之先呢?儒、释、道三家在讲日常行为时都特别强调孝道的重要性,久远以来“百善孝为先”已经深入人心,且把孝道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说: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乎忠而应乎心”。
除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之外,存在着更为深层的联系,即精神上的联系,也就是道家说的魂魄的关系,这一联系使得父母和子女之间会有难以割裂的牵挂和连接,不仅仅是情感上的牵挂,也是事实上的魂魄所系。其实正因这句话说到了“根本”处,这又为何?因没有孝,就没有根本,也就没有人类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传承。因为这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是真正牵动着各自的心灵的。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体会。
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行孝、尽孝,那么对别人、对社会,又有几多真心、真情、真诚、真意呢?我不知道。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对穷人怜悯有加,恩赐有加;对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积极卖力,而对自己的父母则是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以至于是老人们心灰意冷,乃至绝望。在我看来,这部分人的举止全是虚假的,毫无真情而言,大有哗众取宠之心,故弄玄虚之意。那些表面工作、那些道貌岸然举动只能是暂时落下一点好名声而已;其实,根本达不到积德行善的目的。
积德行善,首先要从源头上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在竭尽全力孝敬父母的大前提下做起,方能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积德行善;如若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事全都无用,也修不来什么好的结果。
有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我看未必吧,在时间上,抽空给父母亲一个电话、一份家书、一声问候就足矣,在经济上力所能及的给一点资助就够了。若是在百忙之中,能抽出一点点时间倾家出动,看望看望父母亲,那是最好不过,那是最好的孝敬。
(孙朝阳)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