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食品安全为何“内外有别”?

2014-08-10 21:39: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上海福喜事件余波未平,深圳沃尔玛超市又被曝出后厨内幕:已呈黑色的熟食用油“一个月不换”,使用超过保鲜期的原材料……目前,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但相关结果尚未确定。(8月8日新华网)

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知名连锁店,在世界各地拥有良好的声誉,鲜有食品质量问题出现,令人十分不解的是为何他们到了中国却问题接二连三?有种情绪认为这种“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是民族歧视,我并不完全否认观点的合理性,但是觉得也应该从我们自身找问题。

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都有着严格的内控系统,之所以在中国落地后常常走样,不能不说与当前糟糕的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有关系。所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对利益诱惑,自诩聪明的国人总习惯于钻制度空子,明知不可为而侥幸为之。跨国公司处于这种氛围之 中,且从中高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工绝大多数员工为本地人,便很容易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原本严苛的规定在执行中被变通,内控系统的薄弱环节成为违规违法行为的突破口。

监管滞后与处罚宽泛,纵容了跨国公司胆敢铤而走险。有媒体报道,沃尔玛自2006年进入重庆以来,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已被政府部门处罚了21次。曾有专业人士表示,这种情况若发生在欧美,不但要付出惨重经济代价——上亿元的处罚,而且等不到这么多次的累犯,早就被判罚关门了。与跨国企业日入斗金相比,监管部门对于食品安全涉事企业处罚力度不够,不足以起到震慑和以儆效尤的效果,使得屡犯屡罚、屡罚屡犯成为恶性循环。

在我看来,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固然使涉事的跨国公司声誉受损,但最终难堪的还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期待食品安全大环境的改善,需要前文深圳洪湖沃尔玛资深员工自曝内幕式的监督,更需要部门监管能够时刻走在前头,遇到违法之举处罚不再心慈手软。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