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到此一游”

2013-06-17 09:43: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国人钟情“到此一游”由来已久。百度资料就曾煞有介事地追根溯源:据可考证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于《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每闲侃这一话题,多半绕不开一代天子乾隆。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周游最广的一个皇帝,据称也是留下“到此一游”最多的君王。早先,西湖十景”每一景边上,都有一个御碑亭,亭中御碑,正面是康熙题的景点名,背面是乾隆为景点题的一首诗。而至于那些寄情山水、喜好挥毫题壁的文坛巨擘,此类逸事就更不胜枚举了。
    神仙先贤尚且如此,难怪今人仍对“到此一游”乐此不疲呢。
    这不,前番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余波才息,日前国内一些景点出现的“最强到此一游”又让这一老话题重新进入舆论视野。据报道,6月11日,一位陈先生发微博称,在武当山旅游时,发现一处石壁上刻有连签6个名字的“到此一游”,并同时刻有游客的家乡所在地。照片显示,一处山石上赫然刻着11排汉字,包括“洛阳市伊川县白沙乡”等字样,字迹较深。该图片一经发出,被网友们惊呼为“最强到此一游”;日前,有几名驴友在泸州一论坛上发布自己穿越叙永鸡罩山风景区的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显示,泸州XX徒步群到此一游”等字被写在当地一根石柱上。
    媒体记者据此打开网帖链接,看到网友“倦飞鸟”发表的名为《泸州驴友端午节穿越灵官梯——鸡罩山》帖子中展示了多张照片,其中一张还留下了7个人的网名及时间:6月11日。
    ……
    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在“五指山”大书“到此一游”,自以为跳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意在留痕作证。古人文化水平不高,名人贤士游历山水留下痕迹自然会被视为墨宝。无奈今人效仿前人之举却被视为如城市“牛皮癣”一般的顽疾。埃及卢克索神庙、美国自由女神像等国外知名文物古迹、景点景观难逃“毒手”,国内那些大大小小,知名或不知名的景点景观被涂鸦之状更是惨不忍睹。两者礼遇为何有天壤之别?正如专家所言,动辄“到此一游”的涂鸦,实是一种炫耀心理在作崇,这点古今无异,毕竟即便在今天,旅游也并非生活必需,尤其出国一游的更是总人口中的少数。然而,相比古时,今天可以表达情感、留影纪念的方式已多得多,在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古迹名胜上随意刻涂,一则破坏景观和谐之美,甚至会破坏文物本身,二则有违社会公德,三则刻涂内容本身多无艺术可言,恶作剧的大有人在,不然故宫保和殿高近30米匾额上不会出现这样的“神字”。
    如今看来,到此一游”颇有些中国特点,无论是字迹秀丽、文采斐然,抑或是字迹潦草、语句晦涩,折射的都是游客心态的不成熟,都是一种渐为世人不耻的劣迹恶习。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出现的“丁锦昊到此一游”让国人倍感蒙羞,武当山上被网友惊呼的“最强到此一游”更是引起游客所在的洛阳市网友一片声讨。
    今天,到此一游”已与文明素养有关。身为游客能否克制动手的冲动,与自身的素质有关。对待这种已成即定事实的冲动,公众抱持怎样的态度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养。是反思和给予宽容,还是得理不饶人,恶语相向?对一名懵懂少年无知之举、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悔恨之举,一味谩骂讽刺与涂鸦行为本身并无多大的不同,二者都不文明。刻字涂鸦的行为固然没有本质区别,但那些自诩文化素质高的学子和年轻人也大涂特涂更应该受到舆论谴责。
    游客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心态的逐渐成熟。可以料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国家诸多节假日政策对旅游业的积极拉动,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出游将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那种炫耀也必将失去它的“市场”。我在想,为什么相较以往诸如“中国式过马路”、到此一游”的随意涂鸦这类由来以久的陋习在今天会这般引人瞩目,甚至是群起攻之,说到底都是国民整体素质有了大幅提高,作为每一个个体对所处的群体——城市或者国家的形象、声誉有了更高要求,只不过还未形成全民共识罢了。
    人人喊打的“到此一游”总会越来越少的,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在这种趋势之下会有人反其道行之,自取其“耻”以搏世人眼球。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