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本是个无须赘述的话题,但近段时期以来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
针对此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6月14日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6月15日《京华时报》)。
为师德划“红线”,显而易见是教育部门被动之举,舆论对“师德红线”的实际效果普遍存有疑虑。毕竟师德属于道德范畴,对教师品行的考核可操作性不强,这条红线自然是划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在现实中有关“度”的把握就是一个极其庞杂琐碎的事情,难保不会出现教师们“见招拆招”的局面。再者,类似猥亵、奸淫幼女这样的行为带有隐蔽性,从曝光的案例来看就不乏有“模范教师”的身影,单纯的品行考核并不能彻底撕下这些“禽兽”的面具。
教师被誉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其职业道德如何非同小可。其实,在教育领域可以约束教师的法律规章是蛮多的,比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加上各省、市的相关法规、细则及各学校的规章制度,大都对禁止体罚学生、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等有明确规定。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我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亦有明确规定,遗憾的是,一些逾越法律而劣迹斑斑的教师不仅没有被及时绳之以法,反倒在数年之内周游“列校”,直至案发。倘若不能使这些法律规章得到切实执行,就算再划几条所谓的“师德红线”也只会无济于事。
“师德红线”拴不住师德,正如教育界人士杨亚军撰文所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师德滑坡的根源分析,从着力改革‘应试教育’,净化教师队伍和规范办学行为入手,彻底改变教育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这样,从教育体制上转变过来,才能扭转师德下滑的趋势。”校园本是一方净土,不可否认的是,这方小天地发生的种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大环境中不良风气的熏染,因而,真正净化校园还需要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危楼”背后必有“问题”
下一篇: 漫说“中国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