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中级法院耗费4000万元装修办公楼,却因加装过重钢结构和使用过多装饰材料,致使大楼不堪重负,主体出现倾斜,成了谁也不敢碰的“危楼”。这件事情去年已被媒体曝光,至今却仍无人被追究责任。最近传出,当地还将于近期开工建设新的办公大楼。
21日,三亚市委、市政府针对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改造装修项目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会议决定,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海南省高院纪检组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决策失误、监督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将给予责任追究。(中国网6月22日)
据媒体报道,三亚市中院办公楼于1996年投入使用。2008年,由于该办公楼出现屋面漏水、墙体破裂、饰面老化等问题,三亚中院决定对其进行改造装修。因为设计计划的一再变更,装修预算也从最初的1600万元逐步增加到4000万元。
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因为加装了过重的钢结构和使用了过多的装饰材料,这座大楼的地基无法再承受超重的负荷,最终致使大楼主体出现了倾斜,经专业机构检测,这座被列为“危楼”办公楼不得不停工。该项目于2010年5月开工,由于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出现设计变更、预算增加等问题,2011年6月暂停施工。截至目前,实际支付工程款1564万元。
这件新闻有好几个看点:一是什么原因促使设计一再变更,最终“惹祸”上身;二是什么原因促使监管部门熟视无睹,放任“悲剧”发生;三是什么样的大楼,如何轻易变“危楼”;四是什么因素作祟,使得这样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长期无人问责;五是怎能在问题还没有搞清的情况下,轻易再投资建楼。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钱可都是纳税人的钱呀!
其实,问题摆出来后,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每一个不可思议的看点背后都有一丝猫腻儿存在。但就是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有关部门宁愿再花钱重建一座高楼,也不愿揭开“危楼”的“盖子”。
近年来,在高楼、公路、桥梁等建设领域,屡屡发生涉及工程安全的“豆腐渣”工程备受指责,虽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巨大的利益链条面前,仍有人以身试法,为了一己之利,贪污腐败,置工程质量于不顾。
作为产权单位的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经备受关注,但是有关部门在问题出现后“藏着掖着”迟迟不能启动问责机制的行为更加令人生疑。难道是因为法院的特殊关系才不能正常调查问责吗?还是因为危楼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复杂关系?谁都知道,每一个谜团的“解密”都会牵涉到很多的领导干部和部门,也许真是这种空前强大的“利益联盟”,才造成今天这样一种愈加被动的局面。
在媒体和网络铺天盖地的热议之下,当地部门终于出面正式成立了调查组。但这对查清问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具体问题怎么查,查到什么地步,还未尝可知,但我们希望当地部门能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办案,查清问题,认真处理,给全社会一个交待。(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快乐暑假安全先行
下一篇: “师德红线”难以拴住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