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24日公布了本部门201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检查结果。检查发现,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46.87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问题金额1957.43万元。(6月24日新华网)
据报道,2013年3月至4月,审计署委托驻署监察局牵头,由中央统战部推荐、审计署聘任的特约审计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检查组,对审计署2012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了审计署本级及所属京津冀特派办、沈阳特派办和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服务中心等3个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检查。
我们已经习惯了审计署查账通报其他单位部门的问题,自己查自己的问题还是第一次,而且敢于通报问题资金的详细内容,还敢于通过媒体进行社会监督。所以,该新闻一经刊发就吸引了部署网民的热议。
审计署负责审计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是国家钱袋的“看门人”,谁来审计审计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悉,2010年审计署党组授权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完成。此后从2011年开始,对审计署的审计由驻该署的监察局牵头,由中央统战部推荐、审计署聘任的特约审计员和相关司局业务人员参加的检查组完成,并延续至今。
很多网民认为,审计署能自我创造监督值得肯定”,无私而无畏,自揭其短是为了更好地依法行政,支持!”可以说,大多数网民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在监督面前人人平等。正人先正己,监督别人的人,首先要接受监督。但也有网民指出,审计署敢于自揭其短的做法也在表明,作为监督部门本身都存在问题,又怎么能去监督别人呢?而且,在涉及到问题资金方面一笔带过,老百姓看不懂。认为,打铁还要自身硬,此举有“明显作秀”之嫌,社会上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
笔者认为,虽然有非议,但审计署这种自我加压,自我创造机制进行监督的初衷和方式是好的,值得肯定!但回到问题实质,抛开审计署这个事件主角,但就审计工作的本质而言,不但要严查彻查出问题金额,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是谁造成的原因,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正如一位网民说,审计署能够自曝家丑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得有人来担责,只有这样才能够放下包裹、理直气壮去审计其他部门。
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审计署在被审计出问题金额后如何处理相关责任人,促使国家的每一笔钱花到点子上远比自我揭短要重要的多。其实,网上这样的声音已经很多,就是每年审计署都会通报很多违规使用资金的部门和单位,但鲜见有如何处理,谁来担责的消息。如果只是重审计,而轻处罚,再好的机制与形式也将沦为华而不实的过场,难以达到国家审计的真正目的。(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