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记者在崇文门的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3家大型快餐店中,取回可食用冰块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肯德基崇文门店、真功夫崇文门店的冰块菌落数量高于国家标准,且高于马桶水数倍;麦当劳崇文门店冰块菌落总数为12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但低于马桶水。(7月21日《京华时报》)用马桶水做比较,虽然记者有吸引眼球之嫌,但食用冰块的菌落数量超标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样的事实肯定存在了很久,为什么又是记者?监管部门去哪了?关于食品安全,关于防范之疏,近些年来公众已经听多了“媒体走在监管之前”的故事。搜索网络、浏览新闻,诸如苏丹红、石蜡米、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等,事前监督严重缺位,或者是“九龙治水”实效寥寥,而在记者及媒体撕开“黑幕”之后,又突击拉网、匆匆处置一批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可谓几成习惯性的常景。
按常理,发现肯德基“问题冰块”的,本应是当地政府对食品卫生负有监督职责的食品卫生监督部门,但令人不解的是,曝光肯德基“问题冰块”的恰恰不是政府主管部门,而是央视这样的新闻媒体。也就是说,如果央视记者不去肯德基取样,不找检验部门检测,不揭示“问题冰块”对人身体的伤害,肯德基至今还会照样使用着它的菌落数量严重超标的食用冰块,顾客还会照样饶有兴趣地饮用着加了这种冰块的饮料。
食用冰菌落数超越马桶水,毫无疑问是企业的错,可是企业的错又是谁造就的呢?一个问题食品的曝光靠记者,而不是那些有关部门,是不是有关部门的失职?这样的问题不算是多么的隐蔽,只要去化验一下,对照标准一检查就出来了。一个超越了规定标准8倍的可食用冰,昂首阔步的背后是有关部门的充耳不闻。记者一天咋就这么多事儿呢?不会学学人家监管部门吗?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喝杯茶,上会儿网,看看报,聊聊天,该管的人家都不管,你们整天瞎操哪门子闲心啊!马桶水的意外“长脸”,终究只是一种意外。然而,亡羊补牢也好,见贤思齐也罢,身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可以有所反思,有所醒悟?不妨向人家新闻单位学习学习,多下去转转接接地气,有点职业敏感和职业责任感,做点份内该做的事,也许会使“监管滞后”的尴尬日渐减少。但愿这一“冰”能激起千层浪,让监管部门站出来做点实事,记者的辛苦也就没有白费了。文/郑轲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