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还是宁缺勿滥

2013-08-18 20:09:04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这是一个大师相继陨落的时代。当一位位步入暮年的文坛巨擘、国学泰斗,以及学界翘楚先后离世,留给人们的除了叹息,就是热切地找寻。

这又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各色人等于喧嚣中粉墨登场,又在网络扒粪中跌落尘埃。回看这些人的“大师之路”,故弄玄虚和欺世盗名近乎是不二法门。于是,大师一词被加上了引号,这绝不是文人对标点符号的把玩,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否定和嘲讽。

大师者,术业有专攻,总在某一领域造诣极深,堪称集大成者。大师是时代的榜样,也是学者的偶像。历数往昔那些立于学术之巅、蜚声海内外的大师,他们或甘于寂寞,勤奋执著;或淡泊名利,追寻真理;或宠辱不惊、志存高远,人人品性习惯固然千差万别,却总能让人在他们身上看到大师所具有的治学品格、处世人格。但凡大师都用尽一生和卓越成就向社会提供智慧食粮,引领时代发展,大师之名岂是自诩可得?

相形之下,今天的一些“大师”除了深谙攀附权贵之道,擅长聚敛资财之术,精于玩弄美色之技外,别无所长。“大师”原形毕露总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倘若不是北京“最牛别墅”被曝光,恐怕“国宝级中医药大师”张必清还会继续着他的“大师神话”,而若不是马云、赵薇和李连杰一同高调拜访,气功大师”王林是否会被拉下“神坛”还很难说。归根结底,靠奇技淫巧搏出位的“大师”,改变不了江湖骗子的本质;靠自封得来的大师之名,也许可以蒙蔽公众一时,却终究逃不过理智的大检阅。

无论是缘于经济利益的收买,还是其他目的的考量,那些昔日甘愿捧场站台的官员、极尽追捧夸炫之能事的媒体记者,是否也该为“大师”的拙劣演技感到汗颜?公众原本不是傻子,却因为基于对这些社会精英的信任转而对“大师”趋之若鹜,于是可以轻意被戳穿的蹩脚骗局因此附着了神秘。这些人不是帮凶,也是同谋!

有评论说,这是一个患上了大师饥渴症的时代。或许正因如此,才给了形形色色的伪大师们大行其道的机遇。然而,靠招摇撞骗起家的这些人大多钻营的是人情世故,除了加剧社会信任危机,污浊社会风气之外,对其依附的领域并无多少裨益。时代需要大师,并不意味着允许滥竽充数,没有大师的时代充其量缺少精髓,大师”多了则是文明时代之羞。(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