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吃空饷”,治表更要治本

2013-08-25 20:46:4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今年6至8月,河南省周口市在全市公职人员长期不上班“吃空饷”问题治理中,短短80天,就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达5731人,按每年每人平均工资2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开支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8月23日中国新闻网)吃空饷,顾名思义指不上班但是可以领工资。一个地级市清理的结果尚且触目惊心,如果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清理,结果恐怕就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

笔者注意到“百度百科”里整理出六种“吃空饷”的表现形式,比如,旷工饷”病假饷”“多头饷”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冒名饷”死人饷”等等。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背后,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这样的漏洞。近些年,国内多地都进行过“吃空饷”问题的专项治理,也确实揪出了不少“吃空饷”的人,却由于很多是治表没治本,问题常常在治理之后很快就死灰复燃了。

“吃空饷”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而鼓励干部职工“带薪下海”这样的政策偏差所导致,但更多的是权力作祟,不管是媒体频频曝光的案例,还是源自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某些领导将七大姑八大姨、爱人子女安插进单位,或者干脆挂个虚名套取“工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说到底,他们“吃”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行政成本,虚耗了国家财政资金,可想而知损害的一定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而能够吃上空饷的人,多半都有些背景,这些人占着位子不干活,领着工资不上班,岗位工作就不得不雇用临时工来完成,长此以往影响了社会公平,很容易使在岗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危害不容小觑。

“吃空饷”问题已成社会痼疾,治表更要治本。对于现有清理出来的问题,既要追索“吃空饷”者“白吃”的那部分财政资金,还要使那些给“吃空饷”提供便利的人受到严厉的惩罚。

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能够从源头上堵住财政供养中的漏洞。根治“吃空饷”顽疾,首先要使编制透明化,唯有曝光在阳光之下,接受单位内部、上级部门,以及更广大的社会群众的监督,才不会给那些握有权力的人以操弄权力的机会。(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