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紧扣文化惠民工作主线,积极探索、主动作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可以说,“文化下乡”已成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是,众所周知,送文化下乡是受时间、人员、经济条件限制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送”只是一种导向,是促进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好形式之一。而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从根本上消除农民文化生活的贫乏,还须把文化留下,扎根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如何让送下乡的文化“留乡”且能长久留香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内容上精心选材,剔除那些风俗、仪式、艺术样式中不健康的东西,把蕴含着新内容的文化信息注入其中,这才是“文化”下乡的源头和活水。
同时,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使“硬件”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农村特点来营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企业文化室,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项目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农民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才能让文化在农村“细水长流”。
此外,要加大对农民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激发农民自主热情,壮大文艺骨干队伍。通过开展培训班、文艺比赛等形式,对农村中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组织、引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积极鼓励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农民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帮助结合起来,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扎根、生长。
(蔡永庆)
责任编辑:邱睿
上一篇: 城市公共文明 仅靠道德自律远远不够
下一篇: 让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