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9月2日报道:在大学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槐树店路的玲玲,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元学费打水漂”。
玲玲父亲称的“捡垃圾都比读书强”,在网上引起众多网友的共鸣。其实,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如今许多农村流行,折射出社会对大学教育的不满情绪。
笔者的家乡是一个纯农业乡村,曾经许多村民都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勒紧裤带供儿女读书上大学。但近几年他们却发现,读大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反而让自己的家更贫困。有村民给笔者算过一笔账,孩子从初中开始外出打饼子,每年可挣四五万,十年就可挣四五十万,这在当地农村,盖房子、娶媳妇、置家什全都够了。而从初中升到高中再到大学,没有十几万的学费下不来,一反一正把五六十万折里面去了,孩子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成了城里不待见、农村不待见,两头不落好的“人才”,而且上完大学的孩子,再让他们去干打饼子等吃苦的活儿,已经根本不可能。十几年培养一个“废物”,这样的“投资账”算得笔者是哑口无言。
中国的大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各类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但毋庸讳言,由于大学扩招,许多学校已经沦为赚钱的工具,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是僵化的知识,出来与社会实践和岗位需要完全脱节,为了工作上岗,还得重新“回炉”,再行“深造”,一些大学生迷信研究生、博士生,一路升上去才发现,研究生的就业并不比大学生好到哪里,又白白浪费三年光阴。
如今,在高等教育中,许多学生为了混一张文凭而苦过“四六级”,但当发现文凭不值钱,仅凭一张文凭找不到好工作时,就破罐子破摔,谈对象高消费,到头来什么没学会,倒学会“啃老”享受,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无用”之人。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还在于如今许多大学办学严重同质化,甚至有的学校、专业教育严重空心化,培养出的大学生千人一面,毫无个性。
与大学生就业找工作的窘境相比,近几年,我国的一些职业高校和中专却出现火爆现象。这些职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凭着自己的一门技能很快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有效途径,作为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育回报率,要教给学生切实可用的知识,少些扩招功利化,别让考试、拿证等误了学生真正学习的目的,并增加职业教育和人生规划等课程,真正重视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出了校门即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如此,“上大学无用说”才能真正消止!(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让伤童虐童不再!
下一篇: 当美国藏家遇上作伪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