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岂是广告圈!

2013-10-12 10:46: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无网(网络)不世界,无“微”微信)不精彩。时下有许多的手机用户通过微信获取时事新闻、了解好

友动态、寄托生活感悟。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其中充斥着30%的广告,或许会蓦然一笑;那么有70%的广告呢?或许真会嘶声呐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乍听上去多少有些悲凉,当然,我们并不希望这成为现实,不过“我国每3个手机用户中有1个是微信用户”却实实在在。

我国IT业界权威网站《比特网》在4月下旬发布:全国共有11.46亿手机用户;《人民日报》7月25日报道称:我国微信用户超过4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极具影响力的交互平台,充满商机的淘金战场,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家早已看到机遇且大展拳脚,也有一些投机分子,充当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哪里有群体,哪里就有商机,就有广告滋生地。”

8月8日,对于店铺开张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这天市区福利巷某家属小区内一间130平方米的商品房刚刚完成整体装潢,陆陆续续地搬进一批又一批的办公用品。28岁的大宁县小伙儿冯振国将在这里走出“微站”创业的第一步。

好事多磨,在经历整整一个月的购置、搬迁、招募后,9月8日又一个吉利的日子里,冯振国摘下了临汾市锦昌华宇网络有限公司牌匾的锦绣红纱。此后,他在递出印有“总经理”字样的名片时,脸上更显自信。

“如今,微信对于市民来讲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基本上每个使用手机的青少年都会玩,但微信推出的公众平台、公众账号对于大多市民来讲就比较陌生了,而我们就是通过开发这些应用,为还停留在传统行业上的小型企业或者个体商户提供更大的商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微信应用,为商家制作一个互动的广告牌、一条直达的通道入口,一个微信的商务网站。”冯振国在介绍公司业务内容的同时,还通过手机向记者展示几个业务实例。

看着一级一级的归类选项、分门别类的商业链接和简明扼要的产品介绍,给人一种商务网站手机版的感觉。对此冯振国表示,“在手机上直接打开传统的电脑端网站,体验感很差,用户要时不时地放大、缩小,调整页面很麻烦,而用手机打开专业的手机微信网站,图片、视频、动画都会非常流畅、浏览起来视觉特别好。”开业当天,锦昌华宇团队就已经为市区3家商户成功制作了“微站”。冯振国说:“人多的地方就充满商机,充满商机的地方就需要广告宣传。目前,人们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已经超过了使用电脑。

我相信利用‘微站’做商务的企业和个人也会越来越多。”“传统网站,用户必须输入网址才能打开,即便是弹出商务广告,也存在个人主观意愿性。而这种‘微站’最大的优势就是寄宿在微信中,使朋友圈内所有用户都可以接受到广告。如果商家在适度的情况下使用,一定成效显著,反之,就如同街道上的‘牛皮癣’令人讨厌。”一位深知内情的微友@忆痕如是说。

对于如何在微信投放“入口”广告的问题,记者咨询了多家已经建立微站的商户,但都以商业机密为由不愿接受采访。

“1周发放1次广告是微友们容忍的底线”

“把微信比喻成移动互联网上的临汾,我们就是一个社区组建者,有街道、居民楼、医院等等,当然也有商城,而微友就是市民。在朋友圈子里面做经营、发广告好比在街道上摆地摊、散传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但是没有秩序不行、没有规则不行、没有技巧更不行……”9月8日下午,“网即通”微讲堂在我市开课,温州世家福德网络CEO、微电商商业模式首席导师刘化亮在授课中痛诉一些微信群体转发大量商务广告的行为。他多次重申,1周发放1次广告是微友们容忍的底线。

课堂上,谈吐幽默的刘化亮总有说不完的话,而且也表露出南方人特有的谈话方式——“微信有很多的重要功能你们知道吗?我来告诉你。”“微信交流有许多技巧你们知道吗,我来告诉你们……”授课期间,刘化亮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微信是点对点的沟通,有亲朋好友、有同事邻里,大家都彼此熟悉,生意也很好做。”现实中,一个商家树立诚信品牌可能需要3年到5年,但在微信里,大家多是好友和亲人,建立诚信的过程相对很短,亦或者无须过程。

今年7月,尧都区居民郭女士在微信中偶尔转发了一条手链广告。1个星期后,她发现竟然有两位好友各自买了一条,就连远在外地成家立业的大学同学也发来微信询问手链质量如何。

事后,郭女士也参加了几次微信经营培训,不过她最终放弃了跨入这一行。

她说:“看微信就是为了寻找乐趣,舒缓压力,如果连看微信都想着赚钱,太累人。”对于郭女士这一情况,刘化亮说:“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一些粉丝,其中有大多数的只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关注你一下,看一看照片、感悟和故事,只有一少部分会转载你所发的内容,这些粉丝,我们称之为忠实粉丝,如果给个价值评定,拥有一个忠实粉丝就等同于赚了100元。

当然如果你每天都不停地发广告,再忠实的粉丝也会把你拉进黑名单。”

“谁再发商务广告,直接拉黑。”

喜欢摄影、旅游、写作的闫静曾在某杂志社担任过编辑,也是一个拥有百万元“身价”的微友。她直言不讳地说:“我很不喜欢自己的朋友圈里出现广告。微信是个私人的空间,在这里和朋友交流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偶尔发个公益广告还可以理解,要是有商务广告,我很难接受,这就像放松休息的时候却被人无情打断一样恼火。”

说是说、做是做。对于朋友圈里出现的商务广告,闫静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她说:“只要不过分,我忍了。”

像闫静一样将微信朋友圈当做一个娱乐圈的人有很多,已经有两年“微龄”的段先生曾加入过好多微信群,认识了许多天南海北的微友,而如今他只加入了3个微信群。他说:“因为酷爱骑单车,所以加入的微信群大多都是骑游团,刚开始大家通过微信相约一起骑车郊游、谈谈家庭琐事、转发一些笑话和故事,非常有意思。慢慢地大家都成了一个朋友圈。后来,我发现微信群里和朋友圈里出现了一些转发商务广告的消息,起初认为是朋友需要帮忙,也转发了。而我的朋友看到后,认为是我需要帮助,也跟着转发,于是没多久圈内群里到处都是广告。”

“……,是我朋友的帮忙转发,谢了。”是一个标准的微信广告范本。A朋友认为是B朋友需要帮助,转发;C朋友认为是A朋友需要帮助,转发;D朋友认为是C朋友需要帮助,转发……最终会导致一连串的拓扑学连锁反应,形成“蝴蝶效应”。

“谁再发商务广告,直接拉黑。”一个玩笑式的警告方式从传统的网站论坛中原封不动地搬到微信上,其效果也如出一辙。

“最终,谁也不会被拉出去,而自觉退群的朋友却很多。”段先生也是在许多朋友退出后,无奈地退了出来,并根据熟悉程度拉黑了一批微友。

“喜欢,还是不喜欢,广告就在圈里。”

多年前,电视剧中插播广告被受众戏称为广告中插播电视饱受诟病,然后被国家广电总局明令叫停。前车之鉴让许多报业、网站等公媒体略有收敛。而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一对一”的内容投放方式却让这一枷锁无以应对。

对于在微信中推送广告,从事网站管理职业多年的段聪透露:“这样的广告手法其实很早就有,在QQ群、百度贴吧、个人微博中早已经形成了商业化,给一定的报酬,就会有人帮你转发广告,甚至有些网站的转发流程已经完全脱离了人工操作,完全由电脑程序自动完成,基本不需要用户转发也能达到铺天盖地的效果。”

也正如段聪所说,许多网龄在5年以上的采访对象,对于微信中疯狂推送广告的情况,显得非常大肚。“除非你不在上网、不开微信,否则喜不喜欢,它都会时不时地骚扰到你。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体经营户,本身资金有限,为了能在商场上生存下去,在Q群、贴吧、微博、论坛中发些广告贴也能理解。”段聪几乎每天都要封一些在网站上做广告的用户,还要负责删除他们广告帖。他告诉记者:“封用户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做广告的也算是网站点击率。”

“成本低、步骤简单、效果好,与其他的广告费用投入相比,微信可以说是很廉价,但它的针对性很差,对比的能力也差,比如说室内装潢行业,靠发几张图片和简单介绍,来打动消费者很难。”市区建筑装潢企业“艾佰佳”负责人牛靳荣表示,利用微信做广告,也应该分行业、分客户,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商家。大部分主动购物的用户还是会选到实体店,或者淘宝、京东之类的专业化商城。

“直接做商务广告,微友肯定不喜欢。我们可以先发一些生活常识、励志名言、健身方法,然后在其中插入一些相关的链接,感兴趣的微友可以点击,不然直接略过。”市区华北医院的网络技术员王晶说,“还可以利用微信做公益活动或者提供咨询服务,既不会遭人讨厌、也可以提高知名度。”

本报记者 王伟 苏亚兵/文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