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文化性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临汾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物景点众多,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62处,其中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5处,占全省13.6%。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5处,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尧庙华门、乡宁云丘山、古县牡丹园;国家3A级景区2处,即仙洞沟、苏三监狱。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七里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舜王坪和五鹿山,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飞虹塔,全国四大署衙之一的明代霍州署衙等旅游景区景点37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家。另外,剪纸、草编、皮影、木版年画和威风锣鼓等民间艺术享誉全国,源远流长,已有18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全市共有旅行社51家,星级饭店45家,持证导游400余人,行业从业人员9700余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条件优越。
面对目前资源紧张、能源枯竭的现状,在“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和“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推动下,发展和促进旅游业转型成为我市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借助山西省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黄河金三角纳入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大好契机,全面实施旅游大规划、大招商、大开发、大推介、大服务战略,全力构建“一带整合、五区支撑、一线崛起、十点辐射”的产业发展大格局。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55万人次、海外游客1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1.99亿元,同比增长20%;本着“吸引大投入、形成大景区、形成大产业”的原则,全市各级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2010年以来,先后签订了22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协议,其中12个签约项目顺利落实实施。云丘山、七里峪、人祖山、广胜寺、双龙湖、丁村等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从而推动了临汾市重点旅游产品的上档升级。
为了进一步提升临汾旅游景区的品位和档次,我市适时提出了“双五”的创建工作,即创建洪洞大槐树、吉县壶口瀑布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两大景区的5A创建工作正在按照标准、完善提升、稳步推进,力争2015年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同时,蒲县东岳庙、汾河公园、侯马彭真故居也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完成申报及初评,有望2015年申报成功,届时临汾的4A级景区将达10家,A级景区总量进入全省前列。
旅游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市未来将实施“八大战略”,也就是抓大规划统筹大资源、抓大管理形成大合力、抓大投入改善大环境、抓大开发建设大项目、抓大招商引进大企业、抓大推介开发大市场、抓大服务提高满意度、抓大培训开发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翻两番,达到400亿元,把我市打造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晋南地区最大的旅游集散地,跻身全国热点旅游城市行列。
这正是:历史厚重文化浓,资源丰富景点多;开门迎接八方客,“朝阳产业”促转型。 锡刚 文/图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自主保洁”遇尴尬的思考
下一篇: 拼搏开创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