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景区降温的理性反思

2014-10-08 21:16: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据10月3日的《新京报》报道:记者2日晚从国家旅游局总值班室获悉,10月2日恰逢重阳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适宜出行,地方报送情况显示,以家庭结伴为主要方式的孝心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城市周边游等升温。传统景区因游客理性选择及景区分流限流等措施,出现小幅波动。截止17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24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553.84万人次,同比下降1.47%,门票收入27166.99万元,同比下降7.42%。

从以上数字可看出,中国的旅游到了转型时候,人们的旅游心态已开始出现变化。

首先,公费旅游受到遏制,以往黄金周或节庆日,常见景区饭店门口停放大量的公车,如今,受八项规定的影响,公费接待已经得到极大地遏制。公车单位大多在节假日都封存了公车,这不仅使公费旅游减少,有力地遏制了浪费、腐败,也较好地维护了旅游业的正常秩序。

其次,人们对待旅游理性选择。中国的旅游业被业内称为朝阳产业,中国游客数量被世界各地誉为最具潜在的旅游资源,但在不断高涨的景区门票,不断报道出来的“人头”拥堵”“宰客”等惨状,亲身经历过“黄金粥”的人们,逐渐明白了假日出行的“代价”,要么是走马观花人挤人、人看人,要么是受冷言冷语身心俱疲的折磨,再皮实的中国人也学得乖觉了,如今,再有人聚这个堆,赶这个热闹,要么是情非所以,毕竟假日太少,一家人团聚一起不容易,要么就是人傻钱多,甘愿糟践自己,吃苦受累,已经怪不得别人了。

其三,旅游的多样性分散了游客。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各地也出台了带薪休假的“强制性”要求,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普通公众带薪休假意识的“觉醒”,许多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假期扎堆旅游出行。如今,许多人之所以要求恢复五一黄金周,是在于一些私营企业和身处一线的工人,带薪休假多成为一句空话,对于那些收入不高的群体来说,他们大多也会“自愿”选择“加班”。

因此,有关专家也指出,“带薪休假”并不能替代“黄金周”,因为一个人的“带薪休假”可能与学生放假相冲突,而中国人大多还是喜欢居家出游。

其四,游客更加重视旅游服务。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大多认识到了旅游质量的重要,那种赶时间,到此一游,跑马观花式的旅游如今早已遭到众游客的唾弃。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旅游景区大数据的分析,使得一些景区,游客能够提前预测旅行的峰值,从而更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行程,预约旅游,算好时间差,从容出游,避免“人从众”遭遇的尴尬。更多游客面对国际国内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许多人采取放慢脚步,追求自然,寻求平静的旅游方式,于是自驾游、乡村游、周边游渐热,许多人开始追求那些原始的、生态的地方,找寻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安宁,这些都对未来的旅游市场带来冲击和反思!

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