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函件在部门之间“踢皮球”、信访事项办理久拖未决、处理意见敷衍了事……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单位对待信访问题不够重视,导致群众越级走访、闹访现象不断发生。10月15日,国家信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的办法》。自今年11月1日起,信访部门将加强对初信初访事项的督查督办,未履行督办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信访机构将被追责。(10月15日《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信访工作一直备受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重视。作为介入政策与司法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表达诉求的方式,信访在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基层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访民而言,不是心中有委屈,有不满,谁也不愿意戴着“上访户”的帽子抛家舍业四处奔波,他们只想有关部门给个合理的说法,让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信访过程中也出现了踢皮球、应付办案等情况,很多访民信访多年,手里除了上访的材料,就是一级批给一级的信件,层层“转批”,最后让“被告”部门去解决落实,访民怎会满意呢。
究其原因,一是办案部门都在体制内,而且是内部办案,很多调查都是自己人在查自己人,没有第三方部门去督查,缺少监督;二是,信访部门成了“中介部门”,直管上传下达,而不去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没有追责制度。
而在本次出台的《办法》中主要是突出“为民”和“依法”,其中“为民”即强调首办责任,着力推动第一时间把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解决到位。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初信初访事项,应在15日内区分情况进行处理。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办法》第九条要求,对纳入满意度评价范围的初信初访事项的办理过程、处理结果,应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予以公开。
国家信访局副局长范小毛介绍说,2014年1月1日起,国家信访局开展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试点工作,依托全国信访信息系统实行群众满意度评价。今年年底,该系统将建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国网上信访信息新平台,形成“网上受理、网下办理、网上回复”的信访事项办理机制,更好地连通有权处理机关,扩大群众参与度,形成倒逼效应。
以部门追责为手段,以网络公开为形式,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敢于露真格,不仅会提升办案效率,也是自信的体现。这样的信访制度必将有效倒逼案件的落实,不仅访民欢迎,同时,也将促进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依法行政,执政为民,将很多矛盾化解在基层。
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困窘的“鸟巢”装了多少民意?
下一篇: 校长的【五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