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的“鸟巢”装了多少民意?

2014-10-20 08:11: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总投资1.88亿元的合肥版“鸟巢”,主体工程完工已经三四年了,如今仍然大门紧闭,一片荒凉。今年国庆假日期间,来自阜南县的李先生慕名前来参观,看后连称“让人心疼”,希望通过媒体呼吁,让这个闲置多年的“鸟巢”尽早发挥作用。(据《北京青年报》)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万能的网络就翻出了合肥版“鸟巢”曾入选“2011第二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的老底儿。

建筑是一门艺术,但显然“丑陋榜”的案底与破碎的玻璃门、锈蚀的钢柱、鼓包的防护层,以及荒草丛生,使合肥版“鸟巢”与艺术格格不入,相反窘态百出。如果抛开对艺术的苛责,它依然逃脱不了瞎折腾的质疑。

城市建筑关乎城市的发展和形象,加之耗资不菲,理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兼顾艺术与质量、用途等诸多方面,进行周密规划设计、科学研究讨论、精心组织施工。然而,合肥版的“鸟巢”从立项至设计至施工至用途都显得“随心所欲”,它在争议声中拔地而起,设计方案在施工进行中被改来改去,连使用权也是几易其手。

由这个话题让我联想到,城市建筑,尤其是那些被寄予地标作用的建筑,如果装不下民意,如何面对公众的评判?入榜的“丑八怪”们之所以被公众戏谑调侃,无一不是因为前期缺少了倾听最广泛民意,背离了大众审美情趣,而成为艺术败笔;那些“面相”姣好却被动辄拆建的“短命”建筑,不也因为忽视了民意而被随意处置?无论是哪种,丢掉民意基础的城市建筑很容易成为决策者或是“艺术家”自我欢娱的工具,而一座建筑从酝酿到出世一旦缺乏民意参与,也很容易“寄生”出腐败病菌。

如今合肥版“鸟巢”闲置长达四年,舆论有必要问个究竟,追追责任。当初,这奇形怪状的建筑,是谁拍的板,又征求了哪些人的意见?渗漏、潮气太大等工程质量问题与方案设计有无直接关系?如此种种,需要分清楚是决策失误,还是设计存在缺陷,抑或是存在工程腐败,该问责的问责,该诉诸法律的诉诸法律,不能再是一笔糊涂账,丢了城市的脸面、挥霍了纳税人的钱,到最后只让那困窘的“鸟巢”独自埋单。

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