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35亿元

2016-03-02 09:40: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打破格局铸就繁华气象

——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支撑起我市“沿汾崛起,两翼齐飞”整体转型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成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临汾西站的正式运营、临汾民航机场的通航让我市的交通实现从质变到量变的突破;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组织申报社会事业领域的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推动了我市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35亿元,年均增长20.8%以上,超额完成“五年五千亿”的规划目标。一次次突破性的转变、一幅幅繁华的场面,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数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

  扎稳地基 拓宽资金来源

  面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增长乏力的严峻形势,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采取周报告、月调度、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分析、部门联合办公、上墙公示、专项督查、对重点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续加大抓项目、抓投资工作力度,促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回升,为稳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仅2015年一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1亿元,同比增长14%,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到国省投资68.4亿元,年均超过13.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农林水、交通基础设施、城建环保、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等领域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末,全市省级储备项目359个,储备项目总投资15897亿,完成省定目标11558亿元的138%,位居全省第二。市级储备项目2142个,储备项目总投资28803亿元,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0000亿元的144%。

  同时,我市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按照国家确定的五大领域、33个专项的申报范围,我市有9个项目得到国家2.12亿元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占全省的24%,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资本金紧张问题。积极推动民间投资,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853.9亿元,同比增长34.4%,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60.9%,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超省定任务11.6个百分点。

  坚持综改 做好两篇文章

  我市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炭“六型”转变,以七大非煤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市始终对农业发展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年共争取到中央、省资金3.1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大型节水灌区、水网建设、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等。

  稳步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化解工作。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全面清理、分类处置在建违规项目。

  在认真执行国家、省有关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同时,积极与省发改委沟通,对山西通才有限责任公司的1×1860立方米高炉、襄汾新金山特钢有限公司2×100吨转炉、山西中升钢铁有限公司2×100吨转炉及配套工程项目依法依规完善补办了相关手续。

  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光伏发电方面,2015年,我市在地面光伏电站和光伏精准扶贫方面都取得较大突破。我市汾西、大宁、吉县被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占全国30个试点县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二,争取回光伏扶贫发电指标123兆瓦,占到全省总规模205兆瓦的60%。在地面光伏电站建设方面,争取回指标160兆瓦,占到全省总规模450兆瓦的36%。风力发电方面,争取到国、省下达风电核准项目2个,总规模22万千瓦,填补了我市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的空白。生物质综合利用方面,努力推进襄汾县浦新发电有限公司2×15兆瓦生物质(秸秆)发电、吉县尧鑫生物发电有限公司2×6兆瓦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对减少秸秆焚烧,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使我市由单一火电基地向综合能源基地转变。

  加快服务业发展。扎实推进商贸服务、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促进了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持续转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014年,我市被确定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一直以来,我市扎实做好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下降3%的目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启动实施典型示范项目38个,完成投资18.68亿元,下拨中央奖励资金1.7亿元。全市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8万辆,市区新增供热面积60.6万平方米,完成煤改气锅炉56台,更换环保炉5679台,累计改造天然气10.4万户。特别是我市新购纯电动公交车223辆,建设了7座公交快速充电站,实现了市区主干线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认真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试点示范。浮山县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已建成尾矿新型材料项目3个、尾矿新型建材项目3个、尾矿再选回收项目2个,正在筹划中的项目2个。组织古县成功申报了低碳试点县。积极推进西山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提出了区域发展负面清单。积极推进百里汾河生态建设,组建了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管委会,成立了管委会办公室,制订了《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规划工作方案》。

  稳定民生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初步核定了我市电动汽车用电价格和充换电服务费标准,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稳定了民生。取消收费许可证制度,取消放开部分服务价格21项。开展打击价格欺诈、涉企价费、教育收费、涉煤收费和旅游行业价格及节假日价格等专项检查,积极办理群众价格投诉和举报。

  扎实开展以工代赈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认真抓好油气管道保护、新能源行业安全生产。同时,对新能源行业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建立了市、县及企业长输管道安全保护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的安全责任;组织开展油气管道、安全生产检查抽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彻底排查并督促整改,推进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