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编者按
23年前,一个响亮的广告语叫响平阳大地:要实惠,到百汇”;23年来,临汾百汇市场由小变大,并以其品种齐全,价格低廉深入人心,成为临汾人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寄托了浓浓的百姓情结。然而,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百汇市场潜在和衍生的种种问题不断显现,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由此,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新百汇应运而生。在老百汇全面拆迁,新百汇即将拉开帷幕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市场,现场采访,查找资料,对百汇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的了解,并采写了《关注百汇市场发展变迁系列报道》,本刊从今日起将对此系列报道进行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近段时间以来,市区五一路百汇市场的搬迁一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市民们怀揣着对百汇的不舍情怀,蜂拥而至;商户们则久久不愿离去,将摊位移至街面,当街甩货;还有很多流动摊位,见这里人气旺,前来分得一杯羹。一时间,五一路的交通发生全面堵塞,机动车无法通过,公交车不得 不改道绕行,就连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的通行也是举步维艰。
据了解,这些摊贩中,仅有一少部分是百汇的商户,绝大多数都是其他地方的练摊者见这里人气旺,前来凑热闹的。3月1日早上,在市容、公安和交警等部门的联合行动下,五一中路体育街口以东的路段已经畅通,截至记者发稿时,整治行动仍在进行中。
早在2月24日,记者就专程前往百汇市场了解过情况。当时,百汇市场的南、北两侧的多个进口都用土堆挡住,但不少市民不畏艰难、翻越障碍往进涌去;而从百汇市场里逛出来的市民,则个个手中提着大包、小包,收获颇丰。“听说百汇的好几个大门都被土堆堵住了,这次看来真的是要搬了,就再过来看看百汇最后一眼,顺便买点东西。”“百汇要搬迁了,听说很多商户都在大甩,就赶过来淘点实惠。”……市民们结伴前来购物,言语间流露出对老百汇的依恋和不舍。
走进百汇市场内记者看到,春节过后,所有门店的电路已全部切断,已有一些商家关门撤出,但仍有很多商家把货物摆放在通道上售卖。通道的地面已被撬、坑洼不平、垃圾满地,即便这样,逛百汇的市民仍摩肩擦踵、接踵而来,其中不乏六七十岁的老人和抱小孩的人,看着他们在人群中拥挤,很多市民表示担忧。
商户们对百汇市场的不舍,源于对未来迁至他处后发展之路的担忧,那么,市民们又缘何对百汇市场如此依恋呢?通过随机采访,很多市民表示:百汇市场所包含的品类之多,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所需日常用品的一站式购物,更以其低廉的价位深得民心,“要实惠,到百汇”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深入民心。百汇市场外,公交车站点蜂拥的上下车乘客、百汇周边时常拥堵不堪的道路状况也足以印证临汾人对百汇市场的热忱。
据了解,五一路百汇市场最早是在临汾原色织厂的位置上建起的,于1992年11月15日开业,开业之初仅有8排门面房和一些临时摊位,尽管当时每间门面的租金仅有50元,但仍有很多空房占不满。1995年,市区鼓楼东大街拆迁改造,很多商户由此入驻百汇市场。“百汇市场真正红起来要从2000年开始。”百汇负责人介绍说,“1999年,在临汾原铝制品厂的位置上新建了百汇二区,2001年左右,又将原来的通汇市场租下来,两个市场相连,商铺达2000余户。市场内划分为百货区、布匹区、鞋帽区、五金交电区、中低档服装区、高档服装区、花鸟鱼市区,经营涉及布匹、百货、鞋帽、服装、针纺织品、化妆用品、五金交电等各类商品,商品货源来自全国各地,销往四面八方,一度成为晋南地区乃至我省以至全国一个颇有名气的批发市场。”
不可否认,23年来,百汇市场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给临汾人民的购物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实惠,但要清楚地看到,市场内彩钢房的建筑以及存在的消防隐患,也势必给商户和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占道经营现象的普遍存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随意停放,给周边的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百汇市场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对百汇市场进行搬迁改造是历史的必然。2月26日,五一路百汇批发市场已全面落幕,下一步,商户们将何去何从?新百汇的发展之路又是如何?敬请关注下期报道。
记者 卢婷 实习生 卓麟 文/图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