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速,如何养老,何处养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今年我们刚刚为老年人欢度完重阳佳节之后,一篇“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个养老床位要等上166年”的报道,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不久的将来,我们养老真会这么难吗?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1000个老人,只有22张床位,如此紧张,难怪“一床难求”。
“一床难求”,凸显的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一边是对衰老日益担忧的老年人,一边是承受工作、生活重压而力不从心的子女们……近年来,近亿城乡“空巢老人”的出现,上千万失独家庭的无助,这些在冲击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同时,也成为考验政府和整个社会的一道难题。
应该说,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对老龄化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对改革养老机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对养老机构的投入也在增加。
比如率先在养老服务领域实施“养老券”制度,对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按床位予以投资补助等措施。一些地区还尝试“以房养老”,买保险送养老”等方式。今年6月,民政部起草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按照两个《办法》,养老机构开设床位数限制将大大降低,同时,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市场。
近日,参考消息》以整版篇幅介绍了日、美、荷、加等国养老设施和服务体系概况,他国的先进经验可给我们更多的借鉴。养老院“一床难求”,不仅亟需政府管理向增进民生福祉、重视社区建设、关心养老事业上转移,更迫切要求加紧养老机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养老设施的投入和落实,否则,将会有更多的老人在等待中慢慢地痛苦离去,养老难题也会在“代际相传”中日积月累,终会成为整个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莫让养老再“一床难求”。我们期待,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个幸福、安定、踏实的晚年。(晓琳)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蔬菜直销入社区
下一篇: 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须下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