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人情债】还需多管齐下

2014-11-11 08:22: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们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万多元,光送礼就送了近3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兴旺村村民李习琼谈到“送礼”很无奈地说。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被“人情债”困扰的不止李习琼一人。2013年,城口县庙坝镇共操办各类酒席1063次,收送礼金6300余万元,而全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才9300万元。(11月5日《北京晨报》)

中国人向来讲究礼尚往来,朋友邻里之间正常的人情往来无可非议,具有一定互助性质。可是现如今的“酒宴”名目繁多,人情链越拉越长。你给我一份礼金,我只能在原来的数额上加码来还礼,如此一来,礼金只能层层加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人人都身不由己,只能边抱怨边随礼,若觉得划不来,自己也会想着法子请客捞回来。这种种行为让传统的“礼尚往来”异化变味,成为人们“甜蜜”的负担,甚至成为敛财的手段。当民风不能自控时,社会的管理和引导就应该出手。

在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之下,党员干部之间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乱办滥办之风已得到有力遏制。但是仍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也正是因为领导干部的不良示范,将民间扭曲变味的人情消费推向了制高点。

然而,中国自古就推崇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只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渐渐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诲,铺张浪费开始兴风作浪,催生了基层沉重的“人情债”。所以在当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已迫在眉睫。现在信息发达,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起到教育和监督民众的作用,达到改善“人情变种”的目的。

“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现实中,一些浪费现象时有反复,一些铺张行为禁而难绝,除了认识层面的欠缺,还在于制度约束的疏漏。虽然已经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但是在约束基层民间行为方面未有相关制度,纵然送礼是风俗习惯,不能用法律法规约束,但制定相关公约、倡议书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唯有通过刚性制度来约束多数人的行为,才能确保整治效果的持续和长效。

总言之,遏制“人情债”,干部带头、宣传教育、制度约束三者缺一不可。  景文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