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协会自称是经过政府部门批准成立,但在民政部网站上却查不到相关记录,只用缴纳1.45万元的会员费,就能成为协会的副理事长。记者调查发现,在香港警务处社团事务处的资料中,查询不到中国营养协会的任何注册信息,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司注册处查到一家名为“中国营养协会有限公司”的企业。(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不用说,中国营养协会”又是一个“牙防组”,是纯粹为骗钱而成立的假冒组织。花点钱在香港成立一个“中国营养协会有限公司”,回头就在国内以“中国营养协会”的名义,明码标价招募会员和赞助商。类似骗子协会,之前媒体已经曝光过很多,手法大同小异,敛财数目却一个比一个惊人,实在是让人不解。
近年来,各种名目繁多的学会、协会多如牛毛,鱼龙混杂。这些协会由于划分的标准不一,职能交叉,企业面临重复入会的困扰。协会成立的目的,为企业服务少,琢磨企业“钱袋子”多。
而企业明明知道协会准备的奖杯、头衔、交流发言机会”,都是骗人的,但还是愿意出高价去买。因为有了这些,企业就有了在更大范围内行骗的资本,与“买”的投入相比,产出”要高得多。
正规的协会捞钱,野鸡的协会更是直奔捞钱主题。据媒体披露,中华医学会8.2亿赞助费去向不明,一时舆论哗然;至于中字头的野鸡协会,中国营养协会并非个案。自称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宣传、推广、试验、研究尿疗法的“中国尿疗协会”,不仅没有在民政部门备案,只是在香港商业登记署登记的一家以无限公司形式运作的合伙公司,连法人资格都没有。
成立的泛滥,将为“挂羊头卖狗肉”的行骗敛财术造舟。毋庸置疑,社会上的确存在着许多打着某某协会或者某某协会成员的旗号,进行“混饭”骗财勾当。挂的是“羊头”卖的却是“狗肉”,这种借机诈骗的事件,在报刊上也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有人干脆自刻公章,自制名片来施行骗技的“斗胆”之举。这,无疑就是协会的轻易就可成立的“泛滥”引致的恶果。
虽然,协会的身份疑点诸多,令人雾里看花。但是,收会费、拉赞助、卖头衔等来钱的事,倒是做得有声有色,一点也不含糊。花点钱就能买个“官”,什么常务副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副秘书长单位……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各类头衔都明码标价,几千至几万不等。
你说你是纯公益性的,不会从中获取任何利润,你自己相信吗?文/郑轲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让聒噪的城市静下来
下一篇: 净化儿童影视亟待法律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