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看到孩子学校编印的学生获奖作文专辑后,心情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缺少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一颗清澈透亮的心。
为何会这样?笔者左思右想,这可能是因学生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即使有,也不敢或不擅于在作文中自然表露的结果。如今的90后、00后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大都喜欢“宅”在家里埋头于电视和电脑游戏中,户外活动时间严重“缩水”,对于别人、对于自然界缺乏足够的了解。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没有心灵的触动,没有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去写有关的文章,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独出心裁的“经验改造”,何来中学生活生生的个性感悟?另外,现有中学教材的引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们的个性化思维。教材内容引领单一,教师引导过于集中统一,作文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就难成风景。第三,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也难于让学生开口说真话。考场上环境紧张,时间又短,如果真说心里话,可能考不好,倒不如说一些套话、不出错的话来得简单。”老师和学生们的心里话道破了当前中学生作文写作中的心理顾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一个生活体验匮乏、教材引领单一、考试评价不够客观科学的环境里,中学生焉能写出真性情的作文?显然,要改变这种情况,有必要让孩子多一些生活体验,并配之以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才能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回归于大自然,回归于自己的本真,才能写出自然通透、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讨薪为啥还是这么难?
下一篇: 商业噪音,能否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