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意见》一出台,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一位60后教师向笔者讲起了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年幼读书的时候,学校每周都设有两节至三节劳动课。课上不仅要清扫校园,挑石块、挑泥土平整学校操场,还要有上山采茶叶、捡茶籽、砍柴火等体力活。虽然那时才十来岁,但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并不觉得辛苦、劳累,反而因为能在劳动课上积极表现而兴高采烈。读书时代在劳动课上的经历,不仅培养了他从小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意识,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毅力,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讲起如今的孩子们,这位60后教师不无忧虑。不要说在学校里没有参加过诸如挑石块、挑泥土、采茶叶等体力劳动,就连打扫教室卫生这样的活儿也做不来、不愿做,有的甚至还叫父母来学校帮忙值日打扫。一些孩子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以至于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袜子、洗衣服,甚至寄回家里让父母洗。
笔者看来,学生“劳动教育”严重缺失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学校和家长也有一定责任。拿一些学校来说,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足够的课程配比。加之,受大环境影响,一些中小学校对文化课比较重视,课程安排也多,劳动教育课虽有涉及,但面比较窄,课程安排也很少。还有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小,功课学习时间紧张,不愿意放手让孩子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由此看来,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已势在必行。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至少有两大好处。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有了一技之长,必然会为将来融入社会、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会在各地各学校蔚然成风,并伴随着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