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对于《党章》中的这句话,汾西县副县长王红林用朴实无华、掷地有声的言行来解读。出以公心、做好服务,他扎根国家级贫困县,一心为民办事、一心为民造福,成为当地群众由衷敬爱的“扶贫县长”,树立起党员干部可亲可敬的公仆形象。
与群众心心相印、与群众同甘共苦、与群众团结奋斗,在“我扶贫”与“你脱贫”的同频共振中,王红林用28本扶贫笔记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见本报2020年12月24日头版头条)
学习王红林,就要像他一样永怀亲民爱民之心、践行惠民富民之举、永葆一心为民的公仆本色,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多找路子、多想办法、多做实事。
一心为民,不辱使命,始终将责任举过头顶。面对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面对贫困发生率32.7%的现实,面对汾西县的大山、沟壑、干渠,王红林立志要在全县推广适合当地农业条件的优势产业——玉露香。4年间,汾西县接连成功打造了3个玉露香梨精品示范园区,全县玉露香梨产业累计带动2480户6944人,人均年增收3107元,其中贫困户917户2567人实现稳定脱贫。
一心为民,不畏艰难,始终把困难踩在脚下。在王红林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只要肯干、想干、用心干,就一定能干好。汾西县洪昌养殖有限公司是集肉鸡养殖、肉鸡分割、饲料加工、熟食加工出口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王红林和企业协商在当地建养殖场。选址难,他召集10个部门的同志集中办公;征地难,他一次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解决……3年间,75栋现代化养殖大棚拔地而起,企业发展壮大,群众跟着受益。
一心为民,不改本色,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入党时,王红林就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作为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他时刻想着“多为群众做点事”。易地移民搬迁新区从规划、建设到交付使用,王红林每天早一趟、晚一趟亲自监工。从钢筋的粗细、混凝土铺设的厚度、建筑材料的质量,他都一一把关。在他看来,这是涉及几千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容不得丝毫疏忽。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这样的干部,群众自会记在心里。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王红林始终把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为了让群众有更稳定的收入、更舒适的居所、更美好的生活,他一步一个脚印,勤勉为民。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承载着时代的主流精神和价值取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先进、见贤思齐,为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书写新篇章、创造新辉煌。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