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汾西县副县长王红林把入党誓词写在他扶贫笔记的第一页。这位连续4年鏖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指战员,与全县干部群众一道,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用自己的健康换来百姓的小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鲜明品格。(见本报2020年12月24日头版头条)
做人做事,贵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一贯将面对艰难困苦、应对重大挑战、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敢于担当”也成为衡量好干部“五条标准”中的重要一条。
王红林就是敢于担当的典范。他的身上,体现出敢于担事任事的可贵精神。王红林和他的“战友们”一起,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急事难事敢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硬是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圆满完成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取决于各级党员干部能否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要学习王红林同志敢于担事任事的精神品质,淬炼勇于担当的品格,焕发干事创业的激情,鼓足攻坚克难的勇气,把我们的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淬炼勇于担当的品格,要学习王红林对党的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王红林勇挑重担,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手的山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全面小康庄严承诺的伟大实践中交出了优秀答卷,首要的是他有担当作为的正气、底气。他的底气就是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我们要向王红林同志学习,始终铭记入党誓言,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发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把担当体现在做事上,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淬炼勇于担当的品格,要学习王红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无论是他在乡镇力推的“玉露香梨”产业,还是充分发挥“肉鸡”产业带动脱贫攻坚,都没有先例可循。无数实践表明,越是要干成一些前人没有做成的事情,越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越是容易触动盘根错节的利益。只有迎难而上,敢打敢拼敢碰硬,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我们要向王红林同志学习,学习他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困难积极寻找对策,绝不向矛盾问题低头,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遇事不推脱,干事有担当。
淬炼勇于担当的品格,要学习王红林从实际出发的求实品质。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真抓实干,不摆架子,不玩花样。坚决摒弃为了保全头顶的乌纱,“宁可少做事或不做事,也不能出事”的明哲保身思想,坚决摒弃“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的应付心态,坚决摒弃“眼睛朝上,官僚气十足”,口口声声“中央精神”“政策依据”的懒政庸政怠政恶习,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前不久,在北京化疗的王红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能干啥、不能干啥、能干成啥,不管你本事多大,都要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点事,初心不能挂在嘴上,要干出来。”我们要向王红林同志学习,真正把自己身上的责任担起来,真正把手头的工作当作一番事业来做。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为官一任就应推动一方的进步发展。
“十四五”序幕已经拉开,承载临汾人民幸福希望的大船正在扬帆起航。加快推进我市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迫切需要更多像王红林那样敢担当、善担当的干部,迫切需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的政治素质。切实扛起时代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勇挑发展重担,在奋进新征程中以实际行动展现时代担当。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