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出手确保孩子睡眠。
《通知》明确了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通知》出台,不少老师和家长拍手称快。近年来,“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晚上开夜车,白天睡大觉”“课上学不进,课下再补课”“一到休息日,睡上三竿头”的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十分突出。说白了,都是孩子的睡眠出了问题。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对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睡眠不足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出现精力不集中,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及心理异常等问题。一些学生甚至陷入了“睡眠不足—学习效率低下—课外补课—睡眠更不足”的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和成绩,更会影响到家庭和民族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讲,补足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间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负起责任,多管齐下、共同参与。
减轻负担是首要。学校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上下功夫,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老师要在有效提高学生上课期间的学习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与学生沟通顺畅,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快。学校和老师尤其要注意的是,课外作业要安排适度,不要挤压学生的睡眠时间。当然,最根本的解题思路,还是要通过对教育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把学生从唯分数论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家长支持是关键。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辅导班,看似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实则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再加之学业压力,着实会让很多孩子不堪重负。家长要放下“焦虑症”,真正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保证孩子睡够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手机管控要到位。现在的中小学生从小接触手机和网络,很多人无法抵抗手机的诱惑,沉迷手机游戏或者是和同学朋友聊天,这让本来就少的睡眠时间进一步减少。学校应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限制学生使用时间,从而减少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睡眠好了,才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多彩的生活。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要让孩子睡好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