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阅读习惯的女邻居告诉我,她从未刻意教过女儿,但是5岁的女儿爱看书,能认很多字,说话也很有条理。她觉得这都归功于她用读书做胎教的缘故。
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朋友建议家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父母给孩子朗读时不要求快,要给孩子留下反刍和回味的时间,尤其到了精彩的语句或情节时,不妨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品赏一番。孩子有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回答,加以恰当地指导,亲子共读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除了文字优美、情节丰富之外,还蕴藏着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责任与担当、勇气与力量、团队与合作等。父母要帮助孩子发现故事背后的意义,鼓励孩子大胆说出对故事的理解,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加深阅读印象,并使之有认知与情感方面的收获。品读完一部经典作品,孩子或许久久不能释怀, 这时候父母应给予孩子一个情感抒发的途径,唱歌、绘画、写作都是很好的方法。父母如果能引导孩子主动要求写读后感,那更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长此以往,孩子的文学素养会显著提高,写作水平也会给父母带来惊喜,远胜于参加长期的作文辅导班。
如今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无法沉浸在一本书里,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无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无从感知文字所描述的宏大世界。他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喜欢图像化、视频化的东西,对文字乃至母语缺少一种亲近感。有一些孩子文字表达能力差,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生编硬造,表现为感受力下降、对外界麻木、对亲情淡漠,这其实是从小阅读乏力、经典阅读不够的结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了,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起来,延续民族的文脉,做有根的中国人。(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