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一家饭店吃饭时,看到这样一幕。
隔壁餐桌的一位妈妈一直在教训儿子:“你就不能早点儿去学校?怪不得老师说你!你身上的坏毛病太多了!作业也不好好完成!你就不能让人省点心……”
刚开始,孩子只是低头扒着饭不理睬妈妈,后来气极了甩碗而去。
看着那位妈妈难过的样子,笔者心里也是十分着急。在公众场合吃饭,这位妈妈能不能不批评孩子?给孩子留点儿面子?
这位妈妈不知道,批评孩子要注意“五不责”:饮食不责、疾病不责、烦躁不责、悔改不责、初犯不责。而且切忌在有情绪时批评孩子,如果彼此都有情绪,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情绪。
在情绪失控的时候,批评只会火上浇油,让批评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变成“加害”孩子的利器。“发泄情绪”的批评,往往是争吵的导火索,会“逼迫”孩子顶撞你、回击你。
家长应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与自由,因为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说不定孩子有自己的理解和理由。家长还应适当给予孩子“回嘴”的权利——只有在孩子“回嘴”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才可以反思自己、对症下药。
有一次编稿时,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准备用砖头砸另一个男生,他及时制止并令这个男生来自己的办公室。陶行知在外了解了相关情况后回到办公室里,看到这个学生还在等他,他就给了这个学生一颗糖,“这是奖励你的,你准时到了,比我来得还早。”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你就立刻停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接过糖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此刻,那名男生泣不成声地说:“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行知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
所以说,批评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教育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风化雨,润物无声。批评孩子真的是一门艺术。(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