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尊重,是破解道德纠葛的密码

2013-11-21 19:37: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16日早上7时许,西安网友“该是时候”和另外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车上班,上车后她们顺利找到座位。一名后来上车的老人向她们“索要”座位,因为觉得受到了侵犯,该是时候”的同事并没有向老人让出座位,没想到这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11月17日《西安晚报》)

让座是人之美德,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道德者,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行为,依着行为人的素质高低而有差别,却没有强制性可言。作为经历世事沧桑的老人,本应老成持重,坐卧行立以身作则,但西安这位“索座”老人的言行显然是出格的,倘若深究还可以牵涉到法律层面的人格侮辱、性骚扰等等。同样是法律层面的问题,没有哪一部法律要求某一群体必须让座,相反从合同订立的角度上来说,只要买票上车,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获得座位的权利,包括设置的“老弱病残孕”专席,每一个乘客并没有绝对的让座义务。

尊重他人是一种道德。缺少尊重,恰是引燃种种道德纠纷的导火索。让座体现着让座人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尊重,而人的尊重一向是相互的,倘若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是奢谈,又如何要求别人以道德善行回馈,并视之理所应当呢?不管是谁,在缺失尊重彼此的前提下,以弱势者自居,生硬地将道德绑架而强迫别人就范,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失德。不让座,我们大可以说座位上的年轻人素养不高,但索座者倚老卖老,甚至为老不尊,做出出格的举动,不仅不会获得他人的同情,相反还会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尊老爱幼,是人的基本素养,也是个双向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缺少情感依托的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关爱这一群体关乎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个人素质高低。与此同时,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诸如早晚高峰时段,晨练或是散步老人与年轻人同挤公交车,就常常使后者的让座“疲于应付”。上周炒得沸沸扬扬的几件相关事同理,唐山老人的广场舞打扰到附近学校,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了老人的羞辱;广东汕头两名高三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反而被老人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正因为彼此缺乏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缺少足够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所以才容易产生上述有关道德话题的纠葛。这无疑是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文明的负面因素。

无须赘言,相互尊重是破解道德纠葛的密码,更是社会和谐的法宝之一。我们需要知道,上述“索座”的老人连同事情本身都是个例,因而没理由就此改变尊老敬老的初衷。(文/孙宗林)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