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站在路边打车,却一辆车都打不上,好不容易拦住了一辆,的哥还要先问去哪里,如果路不对,就会很抱歉地告诉你:对不起,我要交车了!”于是,你只能继续站在原地打车,而这一等,有时候会是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12月16日,本报第5版以《记者探访:市区为何打车难?》一文对临汾市区的打的难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打车难,估计很多临汾市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根据记者报道,临汾市区共有出租车1862辆,这个数量是有关部门经过科学计算确定的,而且占到了市区人数的千分之二,用城市客运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话说“我市市区的出租车属于饱和态势,运力应该是充足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打车难”的现象呢?“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对于部分新开发的区域,很多出租车不愿意去跑,或者还没有形成对新开发区域的运营习惯。其实大部分出租车都有自己的运营习惯,有些车就喜欢跑解放路,你总不能不让人家跑吧,而有些车就喜欢跑平阳路,你也不能强制要求人家跑南外环吧。”城市客运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交通是否拥堵、客流是否稀少、路况是否熟悉,这三大因素直接影响着出租车运营者的运营习惯。
客运管理部门的表态看似很中肯,但是,笔者认为,以出租车司机“运营习惯”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不符合城市客运定位的。因为,这种“思维”极易造成的哥“挑肥拣瘦”的思想,那就是去哪里不去哪里的哥说了算。
前两天,笔者的孩子下课后突然发热生病想去解放路问诊看一下,笔者抱着孩子在路旁连续挡了3辆出租车,结果都以解放路问诊路堵、是单行道等原因“拒载”,甚至在最后一辆出租车时,笔者都告诉司机孩子病了,要赶快去看一下,希望能送一下,但该出租车还是摇头一走了之。
笔者在想,出租车虽然不同于公交车,但毕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门,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难道真能就这样“唯利是图”吗?政府控制市场容量,坚决打击黑车,取缔“三轮车”,给出租车燃油补助,一系列的举措无不是为了给出租车创造更好、更优的环境,同时也是对出租车公益属性基础上公共服务的认可。所以,出租车理应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更公益,还是更市场化,这也是多年来围绕在城市出租车行业的一个主要问题。公益就要以服务为主,市场就要以利益为主,虽然其中还要涉及很多问题,但核心问题就这两个。
而在目前,我们的出租车行业至少还在享受着多种“政策”的“关照”,其公益服务性首当其冲,作为主管部门不应该为“打车难”找更多客观理由,而是应该从严管理,科学规划,为群众最关心的打车难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出租车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成为城市的名片。(文/梁新红)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假羊肉为何能大行其道
下一篇: 动画片少些暴力 家长多些“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