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意外险——打破“扶老”尴尬

2013-12-24 08:31:0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北京开卖老人意外险,两天售出近7000份,被称为“史上卖得最好的保险”。由于之前多地出现扶摔倒老人遭讹诈的新闻,该保险一经推出即被寄予厚望,被不少人解读为“摔倒险”。(12月19日《长沙晚报》)有分析认为,这一险种开卖,将使老人在公交、地铁、公园等公共场所发生意外时,得到更多保障。

自南京彭宇案之后,面对跌倒在公共场所的老人,扶还是不扶?成为横亘在理智和情感之间的难题。特别是伴随着类似事件被曝光得越来越多,公共信任在道德焦虑中被不断稀释,“扶跌倒老人”的道德义举,也渐渐变成了某种默认的冒险。公众面对老人跌倒,心存怜悯,却不敢伸手援助,左右为难的围观,已成道德之境的怪诞风景。

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因为年龄和身体的缘故,往往不受待见。现在一些保险公司针对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推出保费一年只有15元、每份最高保额5万元、每人可买4份的意外险,对于市场来讲,不管是从实用还是从价格上,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今,有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老年人摔倒了,造成意外伤害后,有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不用老年人自己花钱,客观上就大大降低了老年人讹人的意愿和动力,将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降低“扶老风险”,减少讹人事件发生的概率。老人意外险是一份可以让老人安心的保险和福利。

由此可见,政府为老年人跌倒定制意外险,周济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匮乏的权利,更可能为受困的道德解围。从网络民意来看,叫好的声音或许并不明显。不过,仔细分析或发现,尽管意外险或不能排解所有道德行进中的所有意外,但客观而言,它最起码为被围困于焦虑中的道德,从经济理性的方向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事实上,为了补偿而诬赖好人,也恰恰是跌倒的老人对社会道德最为深重的伤害。对于“老人意外险”的推出,我们应当鼓掌“点赞”。如此有了经济保障,就解决了最为关键的难题,化解了做好人好事的风险,有助于重新唤回公众的道德感。

当然,为老人定制意外险,政策的设计动机也许并不是为道德济困,而是为了完善老年群体的权利和福利。但从该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来看,给老年群体更多的社会保障,让老年人从经济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或是助力道德突围的可行路径。当然,道德拯救是个系统工程,没有“一招就灵”的药方,但道德重建,正应该像定制老年意外险一样,一步步去破除围绕在公德心周边的壁垒。所以,接下来人们更期盼这一险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让它驱散笼罩在老人内心的阴霾,换来道德的晴天。

 

■景文婷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