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新年,网络上对于燃放鞭炮的争论又热了起来,随着污染、火灾和伤亡数字的不断传来,鞭炮禁放与否的争论成为不亚于春晚的又一热点。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国内众多城市鞭炮的禁放与开禁,年年成为热议的焦点。而今年,由于连续多日的雾霾,这一争论经过多年的发酵后,随着网友的广泛参与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主禁派说的很有道理。放鞭炮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除了造成环境污染以外,还会造成噪声污染。放鞭炮时发出的噪声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有的影响人的神经系统,有的影响人的听力,还有的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休息、睡眠与健康。此外,造成的安全事故也不容忽视。放鞭炮时稍有不慎,不仅会发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故,还会引发火灾,造成社会安全灾害,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惨痛。统观这些放鞭炮造成的危害,说明对此应该进行管理。
可主放派也有自己的观点。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流传千古,是中国人过年团圆喜庆除晦气必不可少的“大餐”。过年不放鞭炮,如同过年不吃饺子,没年味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过年,才有年味儿,才有节日的气氛,这是很多中国人的共识。而没了鞭炮这个载体,过年就空落落的,没了感觉。“这是人神同庆共欢的表达形式,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通过声音和红色纸屑来渲染欢快的情绪,否则就逊色很多。”轻易改变燃放鞭炮的民俗,是对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体系的损害,得不偿失。”燃放鞭炮已经成为百姓表达情感的符号,并成为春节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
说来说去,一方从社会文明的进步出发,要求环保和安全;一方要求保留传承千年的习俗,要求气氛和年味。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过年的确融入了许多新方式,如短信贺年、旅游过年、晚辈给尊长发“压岁钱”等新年俗。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都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和新一年的情感寄托。但改变的只是过节的外在方式,新老年俗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
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粉尘等,加剧雾霾天气,污染环境。如以火药量为30%的烟花爆竹来计算,每消耗一吨烟花爆竹,会产生300公斤以上灰霾,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雾霾天气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非只有放鞭炮就能产生雾霾天气,其主因是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和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等造成的。如果按照因产生雾霾就禁止放鞭炮的思路,为什么不禁止汽车上路?为什么不叫停产生二次污染的工厂?为什么不叫停冬季取暖?显然,打出造成雾霾天气的招牌而禁止放鞭炮,这个理由不充分,没有说服力。
禁与不禁,都有道理。关键是从哪个角度看,站在哪个立场上。面对截然对立的观点,有人提出“折中”的办法,尊重民俗,加强城市管理,让百姓安全地燃放鞭炮。既要控制燃放鞭炮,更要引导百姓节日娱乐的多样化。春节本是中国的传统,发扬传统并摒弃陋习才是关键。即使禁放鞭炮,有关部门理应尊重传统民俗,传承春节民俗文化,营造过年的氛围,开发更多绿色、环保的烟花爆竹替代品。让放鞭炮回归理性,从而解决放鞭炮带来的危害,既能满足老百姓庆祝节日的需求,又能确保传统民俗得到传承,不被抛弃。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枚小小的鞭炮,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单纯的讨论“禁”与“放”,永远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如果有一种安全又环保的鞭炮替代品,能让我们保留千年的习俗,我们还用得着“禁”吗?(文/郑轲)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年终 到底该总结啥
下一篇: 让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